濰坊市、縣兩級黨委政府將優質均衡創建作為優先發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牽引性工程,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辦學條件,統籌城鄉均衡發展;另一方面,深化綜合改革,營造良好環境,推動現代教育治理,加快教育內涵式發展。
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納入黨政重點工作強力推進。一是作為第一民生工作。濰坊市委、市政府連續3年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列入市委常委會工作要點、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標,明確季度工作措施,實行雙周督查快報和一月一匯報。二是發動縣(市、區)全員創建。落實“以縣為主”創建主體責任。年,全市12個縣(市、區)全部出臺創建工作方案。年,各縣(市、區)政府工作報告都將優質均衡創建作為重點工作納入其中,分別提出“確保首批”“全力爭創”“積極推進”等年度工作目標,營造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三是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市委、市政府將創建工作成效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市對縣(市、區)年度教育綜合督導方案。教師節期間,市委、市政府將對創建成效突出的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市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給予獎補。
依靠機制解決超校額班額等突出問題。一是推行住宅小區規劃建設條件意見書制度。在土地出讓條件中明確中小學建設占地、規模、交付條件等關鍵要素,與首期住宅開發“四同步”,預售前由教育部門前置審核,保障教育設施配套建設。二是建立公平招生、合理分流機制。率先打通教育、公安、國土、市場監管等數據壁壘,招生入學實現家長“零跑腿”“網上辦”,從制度上保證義務教育劃片招生、就近入學,杜絕擇校生。實行“一校長多校區”改革,通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合理調整招生片區等措施,盤活區域間、校際學位資源。年,全市共化解超規模學校26所,占全部存量的48.6%,昌邑市、寒亭區、濰城區、經濟區、昌樂縣、高密市等縣(市、區)基本破解大校額。三是開展音美教室不足問題專項整治。針對音美教室數量、面積不足等現象,逐校摸清底子,一校一策,通過“調布局、降班額、轉用途、多功能”等措施限期整改。
實施一縣一項目,補齊發展短板。濰坊市采取“一縣一策、政府承諾、財政投入、社會監督”的方式解決最直接、最緊迫問題。年,全市投入2.2億元,完成農村學校“四改”項目,改造所學校,建設學校食堂17處,改造塑膠場地57處、水沖式廁所36個。
深化改革,優化教師資源配置。一是按照“退補相當”原則補充新教師。市編辦、教育部門出臺政策,每年按照各縣(市、區)自然減員數確定編制內教師招聘計劃,建立編制周轉專戶、政府購買服務等機制,引進緊缺學科教師。年,全市共招聘教師名,其中優質師資名。二是實施縣管校聘改革。市教育局、編辦、人社局、財政局聯合發文,制定“總量控制、按需設崗、分層聘任、合同管理、績效激勵”的改革舉措,將教師資源配置從學校層面提升到系統層面,與職稱晉升、評優樹先相結合。三是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啟動教師績效工資“一包兩自”改革試點,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全覆蓋的績效工資增量機制和學校自主分配機制,按照生均元標準核增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增量;按照每班每月元標準設立班級管理團隊激勵機制,按照每班每年元標準撥付學生延時看管服務經費,建立教師層級發展機制,教師育人業績與勞動收入掛鉤,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推行現代治理,創造特色辦學環境。一是以評價制度改革破解教育發展難題。市委、市政府對縣(市、區)教育“督政”,不考核升學率,突出督改革、發展、穩定,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實施“多次考試、等級表達、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引導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建立學!俺R+創新+滿意度”考核新機制,實行師德考核在評優晉級中的前置審核制度,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中招生錄取,解放學校、教師和學生。二是以校長職級改革推動專家辦學。建立校長后備、遴選聘用、考核激勵、任期交流、退出轉崗等學校去行政化制度體系,引領校長職業化、專業化發展。三是以學校自主辦學引領特色發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推行目標、項目、清單、底線、風險、協商、價值等7項管理,圍繞管辦評分離推行“放管服”改革,把主要精力放在管住底線、營造環境、價值引領等方面,減少對學校辦學的微觀干擾。完善學校內部“四會一章程一核心”治理結構,依靠專業化的校長隊伍、寬松的外部環境、決策執行監督協同的內部運行機制。
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差異系數”“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省教育廳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全省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等綜合性評價來看,濰坊教育呈現出“城鄉比較均衡、學生負擔較輕、教育質量較高、群眾認可滿意”的良好生態。在省委、省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群眾滿意度調查中,濰坊人民對教育的滿意度連續9年居全省首位。(濰坊市教育局宋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