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這座有著萬人口的全國文明城市,多年來城與人的溫暖互動,人與城的共生共榮,在發展中實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比翼雙飛”。城市承載文明,文明潤澤城市。今天的濰坊,一粒粒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種子”根植于濰坊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幅環境美、人文美、風尚美的美麗畫卷在濰坊大地徐徐鋪展開來,為城市文明寫下生動注腳。創新融合——“陣地網”拓展“服務圈”“通過無感授信,原本有個5萬元的貸款,沒想到‘美麗庭院’這個榮譽讓我多貸了2萬元,一共是7萬元。”青州市黃樓街道郝家村花卉種植戶王偉激動不已。王偉所說的“榮譽”帶來貸款,是青州市“金融+文明實踐”的有益探索。自年以來,濰坊在青州市試點“文明實踐賦能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探索以“金融+陣地”“金融+志愿”“金融+文藝”“金融+德治”“金融+激勵”為內核,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金融樣板”。不止青州市,濰坊各縣市區因地制宜設計方案模式,針對群眾個性化差異化需要,形成了“一縣一特色、一鎮一品牌”的發展態勢。如昌邑市圍繞打造“紅色+”特色品牌,積極組織開展“為無名烈士墓碑描紅”“紅色全家福”等紅色文明實踐活動,實現了“建好實踐站、帶活一個村”;昌樂縣“小風箏”項目、諸城市“孝德環保村”項目、安丘市“庭院式”宣講項目成為當地接地氣、有活力、受歡迎的品牌,以基層創造力激發了文明實踐生命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落地生根、出彩出色,關鍵在陣地。濰坊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五有”建設標準,著力打造全域覆蓋、功能完善的實踐場所。目前,全市16個縣(市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個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達到驗收標準,實現市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在城區,依托居住小區物業服務單位辦公場所建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農村,依托黨員、“五老”、身邊好人、“好媳婦”“好婆婆”等家庭為中心戶,探索建立了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站,有力推動了文明實踐進家入戶。此外,還依托工會、青年、婦女、民政等系統現有資源,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居民聚集區、公共服務設施、窗口單位及農村集市、勞務市場等重點公共場所,建立了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站(點、崗)。遍布全市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溫暖著千家萬戶,推動文明新風吹進百姓心田。新時代文明實踐,關鍵在“新”,落腳在“實”。以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為依托,全市多個市級及以上文明單位、文明校園與本地文明實踐所、站結對幫扶,推動行業系統在基層各類陣地資源向文明實踐陣地傾斜,實現陣地、活動、項目、群眾滿意度的全面提升。同時注重發揮好人、道德模范、非遺傳承人、離退休干部、優秀志愿者等力量,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設立好人工作室、黨員工作室、法律服務室、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室、民間手工藝者工作室,將各行業人才優勢轉化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強大合力。此外,濰坊還強化政策保障,出臺《濰坊市志愿者星級評定管理辦法》《濰坊市志愿者嘉許禮遇辦法》,健全以服務時長為基礎的星級認定、公共服務、評先樹優等志愿服務嘉許回饋機制,對志愿者入學、就業、醫療、交通等給予一定的政策性激勵。精準服務——“需求側”鏈接“供給側”“文明實踐站不僅解決了我們老年人的吃飯問題,還為我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12月7日中午,在壽光雙王城生態經濟發展中心寇家塢四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幸福食堂”里,正在享用午餐的王月仁老人連連稱贊。這是濰坊“為老”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食堂”余處,能滿足6萬多名老人的居家養老飲食需求。群眾需要什么,志愿服務就提供什么。為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濰坊打通群眾“需求側”與志愿服務“供給側”有效銜接渠道,構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大數據”互通互融工作體系,并按照“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愿組織(者)接單-群眾評單-政府獎單”的“五單”運行流程,對志愿服務項目實行閉環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的工作模式。——在“為老”服務方面,以助餐、助醫、助潔、助浴、助行、助樂、助學、助急、助怡養、助防詐和常態陪伴為重點,以解憂、解煩、解悶、解難為目標,打造了一批群眾歡迎、效果良好的“社區食堂”“居家助理”“長者樂堂”等志愿服務重點項目;——在“為小”服務方面,舉辦線上線下教育惠民公益講座近千場,推廣“微心愿”幫助困境兒童家庭解決實際困難;——在“為困難群體”服務方面,繼續推進開展生活幫扶、技能提升等志愿服務;——在“為需要心理疏導和情感慰藉群體”服務方面,拓展“溫情陪伴”的暖心志愿服務活動,解決群眾的“心事”;——在“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方面,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擴大志愿服務覆蓋面和參與度……精準滴灌”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菜單,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與生產生活需求的同時,推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扎實開展,使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更加鮮活、更接地氣。文明實踐“搭臺”,志愿服務“唱戲”。濰坊在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和17支市級專業志愿服務隊的同時,構建了市、縣、鎮、村四級志愿服務隊伍體系,建立支構成多元、富有活力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此外,圍繞醫療、法律、環保、消防、交通安全、心理健康方面,組建以技術骨干人員為主體的規范化、專業化志愿服務隊,開展群眾性互助式志愿服務。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志愿者.5萬人、志愿隊伍支、志愿項目總數達2.2萬多個。涌現出“濰”心服務、“希望小屋”“法援惠民生”等一批示范性強、影響力大、社會效益高的志愿服務項目和曹冬梅、畢慶東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影響力的典型人物,志愿服務品牌示范效應逐步顯現,志愿服務的“濰坊模式”正逐漸成型。文明有底色,最美“志愿紅”。如今走在濰坊街頭,“紅馬甲”的身影隨處可見,“志愿紅”正成為濰坊最美流行色。移風易俗——“思想轉變”帶動“行為改變”“俗者,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人情風、吃喝風、迷信風、攀比風……鄉村里的這些陳規陋習,是群眾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現在好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節儉消費,減排場不減人情,真正為人情債‘減負’了。”濰城區軍埠口綜合項目發展服務中心軍埠口村村民感慨地說,“過去村里婚喪嫁娶都在比誰家操辦得更‘場面’,現在比的是誰家辦得更文明、更節儉。”“紅白事從新從簡”“為人情債減負”蔚然成風的背后,離不開移風易俗的推行。近年來,濰坊把深入推進移風易俗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抓手,對移風易俗工作進行專門部署。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得到有效遏制。樹新風、揚正氣、革陋習、講文明。為使移風易俗見到實效,濰坊建立“市主抓、縣主體、鄉主推、村主責”的四級聯動工作機制,構建起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在強化剛性制度約束上下功夫的同時,濰坊把好的規矩“樹”起來,把治理標尺“立”起來,通過建立紅白事申報制度,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帶頭弘揚新風,真正做到管好自己、帶動親屬、影響他人。移風易俗是思想觀念的革命,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是關鍵,持之以恒的宣傳引導是重點。在實踐過程中,濰坊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發揮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的示范引領作用,發揮好媳婦、好婆婆、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榜樣帶動作用,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對陳規陋習說“不”。同時充分運用接地氣的方式,把移風易俗融入理論宣講、文藝巡演等活動中,以富有時代性、創造性的方法舉措,使群眾的文化生活全面開花、多姿多彩,使文明理念入腦入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風俗改了、民風好了、鄉風正了……在移風易俗的實踐引領下,濰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勤儉節約等文明風尚更加濃厚,農民人情支出負擔明顯減輕,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反對浪費、文明辦事”成為群眾共識和行為習慣,農民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文明賦能城市發展。濰坊,這座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之城,正大步向前,勇攀文明高峰,構建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新生活、新追求、新風尚,向著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挺進!
濰城區融媒體中心轉發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