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天才詩人王勃之殤
作者:不死鳥酃鎏槸鏐
01
公元年,九月初九,重陽。
天高云淡,風清氣朗。修葺一新的滕王閣,俯瞰著贛江。一場盛大的宴會,應該說是文藝派對,正在這里舉行。
這個活動的組織者是洪州一把手長官閻公,這里說一下此閻公,有說是都督閻伯輿一作閻伯嶼或閻伯玙,還有說是閻立德的,似乎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因此還是稱閻公吧,就是當時洪州的最高長官了。
當?shù)氐乃奶装嘧,各界政要,文藝界的名流、大咖都來了,當然看熱鬧的吃瓜群眾也不老少。閻公滿面堆笑,迎接著每一個客人。
其實,為了這次活動,閻公是動了心思的,而且,也是有一點點私心在的。
他要在這個活動上隆重推介他的女婿——吳子章。這吳子章也算是風流才俊了,素有文名。借著此次重修滕王閣的機會,閻公提前讓吳子章寫了一篇有關(guān)滕王閣的文章,好在今天的活動上隆重獻下寶。
在所有的賓客中,有一個青年的身影顯得落寞而孤單,二十四、五歲的年紀,一身風塵仆仆,顯然是趕了很遠的路。他一個人獨自靠窗,偶爾喝上一口酒。和一種賓客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酒過三巡。閻公上場。
“諸位,諸位,今天歡迎各位前來捧場,老朽感激不盡。今天咱們既然是慶祝滕王閣重修之喜,何不以滕王閣為題吟詩賦文?我知道諸位當中文人雅士高手眾多,大家獻上佳作,也算是美事一樁,諸位意下如何?”此話一出,人群瞬間安靜了下來。
其實,大家心里明鏡似的清楚,知道這老閻打算要隆重介紹他女婿吳子章了。既然清楚了,那就做個順水人情罷了,誰還好意思出這個頭呢?
一時間,人人推讓,客氣連連。眼見沒人動筆了,老閻心中暗喜,清清喉嚨,朗聲說道:
“既然諸位如此客氣,那我就推薦一位……”
“我來!”
一個聲音傳了過來。所有人員循聲望去,竟是那靠窗青年!
那青年放下手中酒杯,緩緩站起身。人群瞬間安靜了下來,人們心中紛紛猜測:這家伙是誰啊,這么不識趣?
老閻的笑容凝聚了,半截子話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了,更要命的是還真有不懂規(guī)矩的主。這老閻心想:我看得起你小子,特意請你來,有吃有喝的得了,這么不知好歹,壞我好事。
但既然到了這份上,不能不讓這青年寫了。
老閻冷冷的說了一句:“好,既然你能,你就來。老朽回房間換件衣服!钡,這不擺明是有情緒了嗎?那意思就是,我看你到底能出什么幺蛾子。
這老閻到底也屬于名流,見過世面之人,而且坦誠地說,也不是狹隘之徒。他自己呆在房間里,讓下人時不時去看看那青年寫的如何了。
不一會下人來報:寫第一句了,內(nèi)容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老閻微微一笑:這簡直就是老生常談嗎,十歲孩童也會!
下人接著來報:又寫了“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吳子章一臉不屑:我靠,我還以為有啥了不起的,這我也會!
下人再報: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老閻和吳子章瞬間石化。
繼續(xù):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qū)偃铩A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敝畷r,老閻再也坐不住了,沖出房間,大喊:真乃神來之筆,對賬極致,天才,絕對是天才!
再繼續(xù):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這個時候,老閻知道,一篇曠古爍今的奇文要產(chǎn)生了,F(xiàn)場靜的可以聽見心跳的聲音。
所有人的目光都盯著那青年一管毫錐在紙上盡情揮灑,一行行優(yōu)美的文字汩汩流淌而出。
寫景,狀物,喻世,論人,你說你想看啥吧,要啥有啥,還不服?
人群中不知道誰喊了一嗓子:牛,太牛了,這是我這輩子看到的最牛的文章!以后老太太過馬路我都不扶,我就服你了!
掌聲如山呼海嘯,久久不息。
一篇即時命題文字能寫到這樣的程度,也是沒誰了,恐怕也只有年前的王羲之的那篇《蘭亭集序》可以與之媲美了。
02
故事似乎總是不會按照正常是思路向前推進。
正在人群都在一邊倒的豎起大拇指瘋狂點贊打CALL的時候,吳子章坐不住了,他無法容忍自己的風頭被這個青年就這么輕而易舉的搶了去。
他大聲說道:諸位,這篇文章不是現(xiàn)寫的,我曾經(jīng)讀過,是一篇舊文,這是抄襲的。
這一聲不要緊,人群瞬間靜了下來,狐疑的眼神看著吳子章和青年。
青年微微一笑:閣下說我抄襲,有何證據(jù)?
吳子章說:這篇文章我早就會背誦。
哦。那請背來聽聽。
老閻一聽來了精神:賢婿,快快背來。
吳子章到也真夠牛B,憑借著超強大腦,竟然一字不落地背完了這青年寫的文章。
這時,人群開始炸鍋了。我靠,原來真是抄襲的啊,我說怎么這么厲害,剽竊之徒,沽名釣譽,嚴重鄙視你!
給他曝光,發(fā)朋友圈。
只見這青年不慌不忙,竟然帶頭鼓起掌:吳兄真是超強大腦啊,在下佩服佩服。不過不知道吳兄是否知道這篇文章后還有一首詩呢?
你看看,劇情再次反轉(zhuǎn)。不少吃瓜群眾跟著起哄:背給他聽!
這下輪到吳子章蒙圈了,他哪里知道文章末尾還有啥詩啊。
就見這青年,再次提筆,抬眼看看窗外的長江,略一沉吟,揮筆如風。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自流!
寫完之后,丟筆而去
再看吳子章,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好尷尬啊。人群紛紛讀起這青年留下的詩歌,耶,怎么最后一句空了一個字?
老閻一看,是啊,怎么空了一個字?
一眾人紛紛猜測到底這青年空了什么字,有猜是盡的,有猜是橫的,有猜是兀的,有猜是水的,有猜是獨的,結(jié)果誰也吃不準。
老閻趕緊派下人去追那青年問到底是啥字。下人追上青年問啥字,那青年的隨從接話:我家公子一字千金,怎能隨便告知?
下人回來匯報,老閻這個氣啊,你小子分明就是敲詐我嗎。轉(zhuǎn)念一想,怎么說也不能空著,不如隨他愿,這樣我也能落個禮賢下士的名聲。于是安排下人準備了一千大洋,親自率眾趕上了青年。
青年接過大洋:怎敢驚動大人來問?小生豈敢空字?
有人問道:那空著的地方怎么說呢?
青年微笑:空者,空也。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好,真好,太好了!
而這老閻,也不得不再次豎起大拇指:高,實在是高,一字千金,值!先生真不是亂蓋的,不愧是當今奇才!
對了,說到現(xiàn)在,也該說說這青年的名字了。
HisnameisWangBo。
他叫王勃。
03
王勃(—),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屬于官二代。其祖上牛人輩出:
八世祖王玄則,在南朝宋歷任太仆、國子博士等,當時號稱王先生,著有《時變論》六篇;七世祖王渙,撰《五經(jīng)決錄》五篇;六世祖王虬,在北魏為并州刺史,號晉陽穆公,撰有《政大論》八篇;五世祖王彥,撰《政小論》八篇;四世祖王一,在北周為濟州刺史,撰《皇極讜義》九篇;曾祖王隆,在隋朝歷任昌樂、猗氏,銅川等縣令,撰《興衰要論》;他爺爺王通,隋末大學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后以著書講學為業(yè);他爹王福疇,在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參軍、六合交址二縣令、齊州長史,澤州長史等。
這樣家庭出生的孩子,自然要比別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要多得多。打小就聰明無比,有神童美譽,6歲時便能作詩,6歲想想我們在干嘛,是不是還尿床呢,人家已經(jīng)開始作詩了,這人比人,就是氣人哈。
這更牛的事情還在后面。
9歲的時候,王勃讀了顏師古注釋的《漢書》后,覺得老顏同志觀點和許多注解不對,你猜人家干了件啥事?寫文章反駁,這一寫就是十卷,十卷,那是什么概念?怎么著也得幾百條啊。
這顏師古可不是吃干飯的,也是牛人一個,是唐初儒家學者,經(jīng)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名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隋文帝時,顏師古曾任安養(yǎng)縣尉。唐朝建立后,顏師古擔任中書舍人,專掌機密。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侍郎,封瑯邪縣子。累官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他博覽群書,擅長于文字訓詁、聲韻、?敝畬W;是研究《漢書》的專家,著有《匡謬正俗》、《漢書注》、《急就章注》等。他家有個后人大家一定知道,就是大書法家顏真卿。
話說這顏師古看了小王勃寫的質(zhì)疑自己的《漢書注》,也是吃了一驚,這孩子不同凡響,必有大成。
10歲,王勃飽覽六經(jīng),就是《詩》《書》《禮》《易》《樂》《春秋》,現(xiàn)在能讀過這些書的請舉手。
12歲到14歲,王勃跟隨曹元到長安學醫(yī),學習了《周易》、《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等,一個這么大點的孩子,能學通這些,除了驚嘆,我們似乎找不到其他合適的詞語來表達內(nèi)心的驚嘆了。
13歲的時候,這孩子寫了一封求職信,《上絳州上官司馬書》,來看看其中最后的兩句:委名勵已,蛟鐔申獨斷之能;偶跡當仁,驪珠鮮闇投之懼。天衢可望,指鵬程而三休;巨壑難游,伏龍門而一息。瞧瞧,這志向!
14歲,又投書給當朝宰相劉祥道,表明自己想要出仕的決心。宰相看了之后,拍案叫絕,大呼:神童,神童也!
麟德二年,也就是年,15歲的王勃寫了一篇《乾元殿頌》,并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李治進獻。唐高宗看了之后,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王勃的文名為之大振,從此天下聞名。
次年,也就是年,16歲的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岳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成名要乘早,少年得志,但像王勃這么早的,翻遍中國歷史也或許難找?guī)孜荒芘c之抗衡,這家伙也太早了。
行走在官場的王勃,還是一個未及弱冠的孩子,雖然文章寫的牛到?jīng)]朋友,但官場的那一套,不能不說,他還差的太遠,也太嫩。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候出名太早,未必是一件好事。
這不,說出事就出事了。
04
王勃當上朝散郎后,這是個文官職,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委書記略高一點。經(jīng)主考官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深得沛王李賢的賞識。
話說有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兩人閑的無聊,干嘛呢?
斗雞吧,于是兩人開始斗雞。結(jié)果這王勃為了討主人歡心,主動用自己的生花之筆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李哲的斗雞,說是為沛王助興。
不料想這篇檄文被唐高宗看到了,龍顏大怒:歪才,歪才!二王斗雞也就罷了,你小小的王勃身為博士,不但不進行勸誡,反倒寫了這么篇檄文,有意虛構(gòu),夸大事態(tài),挑撥離間,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逐出長安。
最高統(tǒng)帥發(fā)話了,你說長安還能呆嗎?
少不更事的王勃就這樣因為自己的文章?lián)P名了,也因為自己的文章遭到了人生第一次沉重打擊。
俗話說的好,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無論好事壞事,似乎都的成雙結(jié)對,組團來的。
被逐出長安的王勃一直在四川一帶看山看水,走朋訪友,雖然說美麗的風景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層面享受,但在王勃的內(nèi)心始終對官場還有著極大的渴望與向往。
年,王勃從四川回長安繼續(xù)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是虢州司法,朋友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懂得醫(yī)學,就給王勃他在虢州找一個參軍之職,大概也就是一個八品的小官吧。
也活該王勃倒霉,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官奴曹達犯了罪,王勃將罪犯藏了起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結(jié)果因此而犯了死罪,被投進大牢。原本以為小命不保了,但后來遇大赦,保了一條命。
據(jù)新舊《唐書》記載,王勃此次的事端,是因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被人設(shè)計構(gòu)陷,或者純屬誣陷。這次禍端,雖然保住了小命,但也徹底宣告了他的仕途之路走到了頭。
王勃殺曹達事件,雖然沒有株連九族,但是連累了他老爸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這個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當了小小縣令,就是現(xiàn)在的越南境內(nèi)。
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可以說的致命的,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nèi)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
啥意思?簡單說就是老爸,對不起,兒子給你抹黑了。
從牢里出來后,王勃在家里當了一年多的宅男,這時朝廷打算恢復他的舊職,但是王勃已經(jīng)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對官場徹底失去了信心,沒再接受。
上元二年(年)的秋天王勃啟程去越南看望老爸,他從洛陽出發(fā)南下,抵淮陰,又經(jīng)楚州,入長江,過江寧。重陽節(jié)那天在江西滕王閣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年春夏之交,王勃到達交趾,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老爸,老王對小王,父子兩人淚眼相對,感慨萬千。呆了一段時間之后,王勃告別老爸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天,在經(jīng)過南海時,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嚇過度而死。
一代天才,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6歲。
05
年的一個秋天。
唐高宗李治在房間里興奮的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嘴里不停的念叨:這小子真是天才,天才。
來人,去把王勃找來,朕要繼續(xù)重用他。
回稟皇上,王勃已經(jīng)去西天了,死了。
哦……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唐高宗喃喃自語,不知道他有沒有后悔當時將王勃逐出長安?
王勃走了,但在唐詩的天空,他無疑是耀眼的一刻明星,以他如此年輕的生命卻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和認可,這在文學史上是少見的。我們無法想象,如果王勃活到60,70,他還會留下多少動人心魄的名篇佳句。
王勃的詩現(xiàn)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xiàn)存90多篇,現(xiàn)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fā)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歷》、《平臺鈔略》(一作《平臺秘略》)10篇、《合論》10篇。
王勃繼承了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渴望出仕,安濟蒼生,然而政治上的幼稚導致了他的夢想一再落空。他的詩文,意境深遠,雄渾大氣,一掃六朝靡靡之音,可以說是開宗立派成一代大師,后世的李白、杜甫等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他的辭賦,對仗精工、自然妥帖、音韻諧美、用事貼切、凝煉流暢,清新疏蕩、氣象高華、神韻靈動,是唐代辭賦的一座無法企及的高峰。
現(xiàn)摘取其數(shù)首詩一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是王勃19歲時送別有人而作,其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句早已成為千古絕唱,可以說是古今無二。
《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qū)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其二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后人對于王勃的評價,特別是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chuàng)作實踐,評價很高。而在當時初唐四杰的排名,無論是何種派發(fā),王勃都處在第一位,駱賓王比王勃大了31歲,盧照鄰比王勃大了13歲,楊炯和王勃同歲。楊炯曾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杜甫曾有詩云: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對王勃和四杰的詩歌給予了高度評價。
或許,王勃以及其他三杰最大的貢獻在于,他們的文字充溢著疏朗奮發(fā)之氣,一掃六朝以來的萎靡之氣,真正與當時流行的宮體詩區(qū)別開來了,同時也昭示著唐詩的興旺時代的來臨!
這,或許不僅僅是大唐之幸,也是中國文學之幸。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ly/1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