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方春
餃子,作為一種美食,成為我國北方人待客的一種禮數,歷史悠久,源源流長。“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上車餃子下車面”,“冬至到,吃水餃”,就是生動形象的寫照。作為地地道道的北方山東人,俺一家對餃子喜愛有嘉,情有獨鐘,在鍋碗瓢盆交響曲中形成了獨有的樂章。自然,也生成了一些包餃子吃餃子的故事。
俺與夫人的老家都屬濰坊市管轄,一個在青州市的西北角與淄博市臨淄區地界相接,一個在昌樂縣的東南角與安丘市的凌河鎮隔河相望,兩地的直線距離不會超過一百公里。但兩地的方言和生活習慣卻不盡相同,有的還差距挺大。單餃子的名稱聽來,就像異省他鄉。俺老家與淄博一帶的叫法相同,稱下包子,可能過程與包包子差不多,只是個頭小,不用鍋蒸而用水煮熟了吃而已。夫人的家鄉則叫古扎,這個名字好像從膠東地區傳導而來,昌樂地域以西便沒了這一稱呼。
受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傳授和影響,俺與夫人在老家時都學會了包餃子。不過那時,僅僅趕趕皮,包幾個,打打下手罷了。對全部過程并不十分熟悉,所包餃子的形象也不美觀,不漂亮。年畢業分配到省城,在某金融機構任職食堂會計期間,機關廚房師傅包餃子的高超技術,讓夫人開了眼界,長了見識,也偷偷學了人家不少手藝。特別是調餡和包捏技巧很多是在這時候弄到手的。俺也是好學之徒。有母親傳教的基礎,再加上夫人嚴格的面授,俺包餃子的技法有了很大改進,速度也提高了不少。
因而,包餃子吃餃子成為俺家的家常便飯,成了俺兩口子接友待客的不二選擇。這些年,來往的親戚,機關的同事,樓上樓下的鄰居,都知曉俺家包餃子水平不一般,有不少人嘗過俺倆親手包的餃子。俺們的獨生女兒,從孩童時期就泡在“餃子鍋”里,她的味蕾嗅到的一直是餃子的余香。當下的兩個外孫女,受姥姥姥爺的熏陶,早已與餃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俺家包餃子很隨意。啥時候想吃,就啥時候包,從來沒有成為家里的“重點工程”、“世紀工程”。多的時候,一周可以吃到兩三次。急的時候,中午十一點才出門買菜,十二點便出鍋上桌了。
取材上隨意。有肉包肉的,豬肉、牛肉、羊肉,甚至雞肉和其他肉類都可用來包餃子。無肉包素的,鲅魚、海米、雞蛋、粉條,幾乎所有的青菜都可以成為餃子餡。要問這幾十年,家里到底包了多少種餡的餃子,俺實在說不清楚。
分工更隨意。和面、剁肉、切菜,調餡、趕皮、包捏、水煮,倆人既有分工又有協作,道道工序都可以上手,樣樣活計都可以互補,配合的十分默契,并且約定俗成地形成了套路。一般情況下,夫人負責前期的剁肉、和面、切菜、調餡,包的時候俺才下手,主要任務是做劑子和趕皮子。不過,煮餃子基本由俺掌勺,是多年的下餃子專業戶。俺自創的調節火頭、指點餃肚、觀察外形、注意顏色的“不點冷水”煮餃子法,可以讓出鍋的餃子光澤亮麗不發粘,極少有破肚露餡的現象!
夫人對包餃子處處仔細,事事認真,從來不會有半點兒馬虎懈怠。對容易出湯的青菜,在剁餡的過程中,她會用鹽煞一煞,用手擠一擠,但煞而有度,擠而有方,絕不會倉促下手,一煞一擠了之。因為,煞小了,擠輕了,會出現湯餡,既妨礙包捏質量,又影響煮下水平。煞大了,擠過了,菜會變疲,餡會發干,煮熟的餃子會發硬發柴,失去應有的滑嫩和口感。而對本身存水不足,發干發澀的原材料,特別是牛肉、羊肉、鲅魚等吃水較多的餃子餡,則會準備充足的花椒八角水,多次地加,反復地攪,直至含水充盈,滑膩適中,才會罷休。
和餃子面,要軟硬適中,太硬太軟都會妨礙餃子的味道和口感。除特殊情況,俺家的餃子面從不現用現和,沒醒透沒搋實的面團,寧愿推遲點時間,也不貿然下手。搟餃子皮兒,放醭不能太多,多了會影響包捏質量,導致下鍋后透水和濃湯。夫人會掌握餃子皮的厚薄,隨時指導俺這個趕皮手,多壓還是少壓一圈兒。素餡餃子皮兒,要平,要薄,要均勻。肉餡餃子皮兒,要中間厚周邊薄,要經得起用力捏,以防止水煮時漏湯破肚。
她會調整使用方向,長長皮兒圓圓包。無論皮兒是團是扁,都能捏的形狀一樣,皺褶清晰,大小適中,瀟灑靚麗。夫人包餡多,捏的實,不會出湯滴水,不會裂口張咀。經手的餃子個個身材勻稱,高矮一致,俊俏靈動,擺滿蓋墊絕對是一幅優美的畫卷。煮熟盛到盤里,枚枚像只滾圓的小豬,白白胖胖,形象誘人,可愛可親!
俺家包餃子多數選用普通材料大路菜,從不使用雞精味精,但不論哪一種餡的餃子都絕對口感好,味道純,個性鮮明,回味久遠,人們品嘗后無不嘖嘖稱贊。這,得益于夫人的調餡技巧,得益于她對所有細節的一絲不茍。她對油、鹽、醬油、香料用量的多少,添加的順序時機,攪拌的方向力度十分考究,向來不馬虎不圖快,不省時間不省力。對羊肉、鲅魚等膻味腥味較重的餡料,她會提前泡好大料花椒水;對黃瓜西葫等容易出水的青菜,她會先加油后放鹽;對韭菜西紅柿等不喜咸的配料,她會邊嘗味邊加鹽,絕不會一次加多了無法挽回和調整。
俺家有餃子很拿手。前些年,出差全國各地吃了很多種餃子,不乏西安、鄭州等地的多款餃子宴。可以說,品種不下幾十,名堂不計其數。雖然這些餃子很是風味,很有特點,但覺得仍不能與俺家的茄餡餃子相提并論。因為,從那么多的品種里,找不到茄餡餃子所具有的鮮明特點和特有香氣。
茄餡食材,主要由應季鮮嫩長紫生茄、略肥去皮五花豬肉構成,配以花生油、芝麻油、味極鮮醬油,蔥、姜、五香粉和一至二兩新鮮帶葉的香菜等。生肉宜占茄重的三分之一。其加工調制過程很重要。剁五花肉成糜,用適量味極鮮醬油浸透。茄子去皮切成不大于5毫米的碎丁,用鹽略漬但不能過,蔥、姜、香菜洗凈切末,備用。調餡時,花生油要比其它菜餡多加一些,并不宜再加入醬油或其它醬制品,力求按順時針方向攪拌均勻,以有湯不見湯為最好。否則,會影響包捏質量和食用時的口感。
調餡后要盡快包捏,盡快煮下,皮應略厚于其它材料的餃子。同時,按就餐人數每人一至兩瓣的量備好生蒜,搗碎成泥,不用醋而用味極鮮醬油調制后備用。餃子出鍋,略涼后沾蒜泥開餐。這時,滿桌的茄香、肉香、蒜香、香菜香會撲鼻而來,弄得你七竅開顏,不亦樂乎!張嘴來一個,定會欽你心臟,潤你肺腑,貫你全身。也許在這時,你才會發現什么叫人生的歡愉和痛快。若您是好酒之客,再斟上二兩小酒,就著餃子一口一口呡起來,那肯定是神仙般的好日子!
“原湯化原食,吃過餃子來碗湯”,是不少餃子客的選擇,也是父母留給俺的習慣。可是,隨著一次深刻的教訓,讓俺完全放棄了這一習慣,再沒有喝過餃子湯。
那是年1月一個周日的下午,正在準備結婚的俺倆,從濟南萬紫巷商場花大價錢買了一斤韭菜黃,利用原有的一斤多面粉和幾個雞蛋,在經一緯四路簡陋的單身宿舍里,以酒瓶當軸,以桌面作板,包了六十多個素餃子,犒勞自己的肚子。飯后,要陪夫人去位于經二緯一路的單位加班。
當好不容易用十芯柴油爐子,耳朵大的鋼精鋁鍋分幾次煮熟餃子以后,留下了一碗濃濃的餃子湯。中午飯未吃好,又多時沒見到這等美食,餃子被俺倆很快掃了個精光。作為男子漢,俺吃得更快,吃得更多,是一段時間少有的飽餐,是一次好久不見的肚兒圓。
放下筷子,準備動身去夫人單位之際,“親愛的”奉獻了一顆讓俺幾十年都沒有忘記的“愛心”:“這碗餃子湯很濃,別浪費了,你把它喝了吧”。戀愛期間特別順從特別乖巧的俺,聽到指令,二話沒說,端起瓷碗瞬間灌進了肚子。然后,一抹嘴跟著她咕咚咕咚從五樓顛到了一樓。
倆人急匆匆經過經一路,穿過緯三路,沿經二路走到大緯二路,過路口再走幾十步就是她的辦公樓了。就在等紅燈變綠的時候,突然劇烈扎心的胃痛,讓俺一下子蹲在了一棵法桐樹下,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滾了下來。
突然的變故,嚇得夫人無所適從,醫院看醫生,又要到附近的藥店買藥。一會兒給俺捶捶背,一會兒又要幫俺按肚子,想到單位找個同志幫忙,又不忍心把俺一個人放在路邊,急得她滿臉通紅,渾身是汗。好在,十幾分鐘后情況有了好轉,癥狀有了緩解。她扶著俺慢慢走進了百米外的機關大院,走進了她的辦公室。這個晚上,俺是在痛苦中熬過的。
第二天,俺去請教衛生室的大夫。醫生說,是飯后飲水過量和行動過激導致,俺有下垂病患的胃進一步下墜,拉扯腹部網膜造成的劇烈疼痛。患有胃下垂的人,飯后應平躺少動,半小時內不宜大量進水,尤其不能進行激烈運動。并囑咐,要千萬接受教訓,不能再干類似的傻事兒。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事后的前幾年,俺聞到餃子湯就想嘔就想吐,看到餃子湯就產生條件反射,胃里就會翻江倒海,難受好一陣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有些好轉,但還是讓俺徹底劃清了界限,以后的幾十年再沒有喝過餃子湯......
作者簡介:崔方春,山東青州人,從事銀行工作41年,退休職工。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年,出版35萬字個人傳記《往事記憶》一書。
出品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