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原劉一穎張依盟
7月7日上午11:40,剛剛走出山東省實驗中學中心校區高考考點的考生李安群告訴記者:“感覺今年作文題不太難,我用不到40分鐘寫完的。我們這屆高三生經歷的這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也思考、學習了很多東西,作文時因此也特別有話說。成功的開始是好兆頭,我相信后面的考試會一切順利!”
今年山東語文試卷,采用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要求閱讀材料,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作文試題把握時代精神,扣準情境任務,體現多元思考,引導辯證思維。”濰坊市普通高中中青年教師學科領軍人物、昌樂一中語文教研室主任劉國強說,試題引導學生思考在突發的新冠疫情面前“中國的組織力、執行力”,在“鑄魂樹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這是最貼近現實的考題,這是接地氣、有高度、有深度的一道考題”。
先看提供的材料。劉國強分析說,它們由五段文字組成:第一段文字強調的是國家層面上的措施、原則;第二段材料表明社會層面采取的措施,點出由此而帶來的距離;第三段文字具體點出各行業具體人物的行動;第四段點明寫作主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第五段點明寫作要求。“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疫情”點明時代背景,“距離”點明空間關系,“聯系”點明心理關系,比如黨和人民,社會和個人。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材料中的內容,不但是此次寫作的需要,也是每一個考生生活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海英認為,將重大的社會生活事件有機融入試題,是語文命題的應有之義,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系”,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提出寫作任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疫情中的切身體驗,深入思考中國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戰略成果,從中發現和闡述中國抗疫行動所顯示出來的制度優勢、綜合國力、文化底色,意在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責任擔當、價值選擇。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李海英說,命題者可謂用心良苦。庚子年的新冠疫情,無論你想與不想,說與不說,它都在那里。對于今年高考作文命題者和寫作者來說,避開它太難了。“而今年這一題目的寫作,可大可小,可虛可實。我們需要記起,無數勇敢的有名的抑或無名的人們,分離或者相聚,以自己的方式愛著這個族群。我們要明白,無論身在何方,災難面前必須互相扶持。疫情讓人疏離,那只是表面,讓我們親近,在心底。疫情,也讓各國的人們思考該如何放棄保守與隔離,采取萬物并存而不悖的包容心態來和諧共處。”
聊城市高中教學名師、冠縣實驗高中語文教師張慧認為,這是一篇任務驅動型作文,這則作文材料著眼于現實,來自于生活,從疫情中汲取鮮活的素材。“隔離產生距離,聯系傳遞溫情。命題主題鮮明,啟迪考生體悟民族精神內涵,深入思考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與全國人民一起勇挑重擔、共克時艱,接續奮斗!”
張慧說,作文試題堅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內”的原則,便于學生發揮,從而能夠以平靜而積極的心態作答;堅持公平原則,把考查重點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上,確保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高考平穩進行。而從這一題目看,不管是從考生預期及試題難度,均比較符合學生期待,從而可穩定今年考生情緒。試題從素材選取、試題設計等方面綜合把控難度,疫情防控、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都是備考過程中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