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0日訊(記者韓蓓蓓)今年以來,濰坊昌樂縣委組織部以開展“長者有為·時代先鋒”工程為契機,統籌資源建設“長者先鋒”實踐基地,通過打造文化“孵化園”,搭建文化“連心橋”,開通文化“直通車”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打造“孵化園”筑牢文化之基
挖掘“姜太公傳說”非遺項目
利用黨性傳承中心、非遺傳承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場所,高標準建設“一核多點”“四館一院”式“長者先鋒”實踐基地,打造鄉村文化“孵化園”。依托實踐基地開展“印象昌樂·老干部在行動”活動,組織63位長期從事黨史、縣史工作的老同志,通過走訪調查、查實考證,挖掘我縣人文歷史資源、鄉村民俗文化,豐富“孵化園”文化內涵。目前,已在朱劉街道、喬官鎮等地建立實踐基地4所,挖掘姜太公傳說、金銀細工制作工藝省級非遺項目2項,荊山悠腔、大葛獅子舞等市級非遺項目32項,收集典故傳說篇次。
搭建“連心橋”傳承文化之魂
開展非遺文化展覽
發揮實踐基地“接地氣、聚人氣”陣地優勢,搭建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的“連心橋”。依托實踐基地資源開辦老年大學,結合本地實際開設剪紙、烙畫、荊山悠腔等特色課程13個,學員人數達余人。實施“霞映寶都·銀齡生輝”志愿服務項目,組織75名老同志擔任黨性傳承中心講解員、非遺文化“守藝人”等,在傳承一線貢獻長者力量。2所非遺中心、4所黨校傳承中心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經典”為主題,每月舉辦文化講堂、經典誦讀、民俗展覽等活動,先后吸引3萬余人次參觀學習。
開通“直通車”弘揚文化之美
老年大學藝術團文化下鄉
發揮實踐基地組織、文化和人才資源優勢,推動文化觸角向基層延伸。開通“鄉村文化直通車”,組織12個老年社團、文藝團體每月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充分展現文化風采,讓文化種子扎根基層。變“文化下鄉”為“文化在鄉”,組織實踐基地銀齡人才隊伍到鎮村一線“援建”“支教”,指導當地文化名人、文藝愛好者挖掘本地風俗,組建文化隊伍,充實文化脈絡,讓文化種子在基層“活”起來。在95名“文化長者”的帶動下,各鎮街區先后組建舞獅、悠腔等文化隊伍53支,營丘鎮、高崖水庫庫區發展了“桃花年會”“芋頭節”2個大型常態化群眾文化集會,營造了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