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7日,高端備課項目組在山東省昌樂一中進行了高二年級“揭秘阿司匹林”有機必做實驗專題的備課研討活動。本次備課研討的指導專家是首都師范大學的黃燕寧老師和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的陳穎老師,參與說課的老師是來自山東省昌樂一中的劉云霞、魏娜、王文霞、王曉君,參與備課研討的還有昌樂一中的張福濤副校長、化學教研組長王亮老師以及化學組的其他老師。
本次備課研討分為上午和下午兩場,包括說課展示及交流研討兩個環節。
環節一說課展示
上午,劉云霞、魏娜、王文霞、王曉君四位老師按照課時順序,依次進行了說課展示。
劉云霞
課時1阿司匹林分子式及官能團組合的確定
劉云霞老師首先介紹了單元整體目標,緊接著介紹了課時1“阿司匹林分子式及官能團組合的確定”的課時目標及重難點,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了說課。
介紹阿司匹林的應用,引入專題“揭秘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結構的測定
教師給出燃燒法和質譜圖信息及結構含苯環、不含其他環狀結構等信息,要求學生推斷阿司匹林所含官能團及可能的結構。
官能團的檢驗
總結可能出現的官能團,并回顧書寫每種官能團所有可行的檢驗方法。
總結方法
梳理本節課知識,總結確定未知有機化合物結構(分子式及官能團)的思路方法。
魏娜
課時2驗證阿司匹林的官能團
魏娜老師介紹了課時2的課時目標及重難點,從以下三個環節進行了說課。
梳理官能團可能情況
回顧課時1內容,進一步分析阿司匹林分子中連接在苯環上的官能團組合的所有可能情況。
實驗方案設計及實施
小組討論,選擇現象明顯易于檢驗的官能團,設計實驗方案和順序檢驗官能團;根據檢驗結果,判斷還需進一步檢驗的官能團種類,設計實驗方案并完成檢驗;綜合實驗結果,推斷阿司匹林中的官能團。
總結反思
回顧實驗中的異常現象,并合理分析與解釋;總結檢驗官能團的注意事項及測定有機化合物結構的流程與思路方法。
王文霞
課時3阿司匹林的性能和應用
王文霞老師介紹了課時3的課時目標及重點,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了說課。
通過人們從柳樹提取水楊酸用以解熱鎮痛到阿司匹林合成的化學史引入課題,引導學生從結構角度思考水楊酸為什么會對胃造成灼燒及阿司匹林相對水楊酸的結構變化。
阿司匹林腸溶片的釋藥原理
小組討論,根據阿司匹林的結構思考可能發生的反應,推斷阿司匹林腸溶片的釋藥原理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阿司匹林腸溶片的藥理作用
介紹阿司匹林的藥理作用,引導學生從阿司匹林的分子結構角度分析阿司匹林的藥理作用,并分析其相關應用問題。
阿司匹林的保存
介紹阿司匹林的變質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其變質過程涉及的反應類型,以及檢驗阿司匹林變質的方法,最后思考總結阿司匹林的保存方法。
阿司匹林的改進與優化
介紹改良藥貝諾酯的作用及其合成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貝諾酯合成的反應類型及貝諾酯和阿司匹林的鑒別方法。
王曉君
課時4阿司匹林的制備
王曉君老師介紹了課時4的課時目標及重難點,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了說課。
阿司匹林的合成機理
依據阿司匹林的結構預測其反應物,分析合成原理及可能的副反應。
設計合成實驗方案
分析阿司匹林合成的資料卡片,總結反應物用量、實驗條件,畫出實驗裝置,并分析裝置的作用;小組交流,歸納有機合成實驗方案設計的角度。
分離提純方案的設計
小組交流討論產品中所含雜質,結合資料,根據產物及雜質性質設計分離提出方法;總結設計實驗方案需考慮的問題。
產量計算
依據產率計算公式計算合成阿司匹林實驗的產率。
合成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環節二交流研討
黃燕寧老師指導
陳穎老師指導
黃燕寧老師與陳穎老師首先肯定了四位老師前期認真的準備工作,表明四位老師清晰地梳理了4個課時的邏輯關系,總體上達到了基本要求。隨后,兩位專家針對四位老師的說課進行了詳細的指導。
黃燕寧老師首先帶領老師們明確了教學定位,明確了單元整體教學與項目式學習的聯系與區別,指出四節課的教學定位為有機主題的大單元復習課,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來開展單元教學。
隨后,針對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兩位專家與四位老師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指出單元教學目標非常重要,需要團隊共同商定,應明確單元整體目標及其與每個課時目標的關系,需具有可操作、可評價的特點;教師們務必清楚希望教學內容能承載的東西,以及希望學生能達到的表現與能力水平,才能明確目標。
隨后,四位老師與化學組其他老師一起共同討論,梳理本單元知識框架圖,以完成單元目標的確定。
三組教師分組構建知識框架
針對老師們構建的知識框架圖,黃燕寧老師與陳穎老師做出幾點評價與指導:
1、有機化學中學生最需發展的是認識有機物的角度與思路,這是素養的內核,因此教學必須將認識有機物的角度與思路細化外顯。
陳老師進一步闡述到,有機化學研究對象即有機物及其變化,而結構和反應是兩個一級認識角度,進一步細分可得各個二級角度:如研究結構需要研究元素組成、碳骨架、官能團和化學鍵,而化學鍵進一步細分還需研究鍵的極性和飽和性;認識反應需要認識反應類型、反應物、生成物、試劑、條件以及對應的實驗現象;各個角度齊全后才能完整認識有機物和性質。
2、要將概念性的知識轉變成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角度和思路,且不斷調用角度與思路完成活動,才能實現知識的結構化,進而實現知識可遷移功能化。
3、制定目標的依據除了課標、教師用書以外,其重要依據是學情,應明確學生外顯的行為活動,提前預設學生表現水平,以便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做進一步的追問指導。
4、四名教師應共同思考學生完成整個項目要經歷的核心活動環節,預估每個活動的實踐,再切分課時。
兩位老師針對有機必做實驗還給出如下建議:
1、選擇性必修中選擇的三個必做實驗相對成熟可操作,同時也能相對豐富任務類型;但必做實驗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完成實驗,一是要看到實驗和學科最本體的關系,還要看到實驗為學科本體提供的證據。
2、教師不能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