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走廊是依附鐵路或公路而生的線性經濟帶,走廊上的城市在經濟上保持緊密聯系,產業上高度配合,商貿物流往來頻繁,經濟走廊交織分布,形成城市群。
中國目前一共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條經濟走廊,其中最重要的是四條,四大經濟走廊GDP合計達24萬億,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5%。
一、滬寧經濟走廊
長度:公里,起于上海,止于蕪湖,地跨上海、江蘇、安徽三省市;
沿線城市14座:上海、昆山市、太倉市、蘇州、無錫、常州、江陰市、丹陽市、鎮江、句容市、南京、馬鞍山、當涂縣、蕪湖;
大城市8個:一線城市1個,新一線城市2個,二線城市2個,三線城市3個;
沿線人口:約萬;
沿線GDP:約11萬億;
綜合評定:S級經濟走廊;
中國形成最早的經濟走廊,在明朝中期就已經有了雛形,到清末隨著上海、鎮江、南京先后開埠通商,以及滬寧鐵路的開通,滬寧經濟走廊最終成型,并成為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滬寧經濟走廊,四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規模最大、經濟實力最強、產業融合最緊密的經濟走廊。經過40年改革開放,現在經濟高度發達,放眼世界也可以進入前三,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也是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之一。這里聚集了中國60%的集成電路設計、研發和生產企業,未來有望成為世界新硅谷。
二、中原經濟走廊
長度:公里,起于石家莊,止于許昌,地跨河北、河南兩省;
沿線城市27座:石家莊、元氏縣、高邑縣、柏鄉縣、臨城縣、隆堯縣、內丘縣、邢臺、任縣、南和縣、沙河市、武安市、邯鄲、成安縣、磁縣、臨漳縣、安陽、湯陰縣、鶴壁、淇縣、衛輝市、新鄉、新鄉縣、原陽縣、鄭州、新鄭、長葛市、許昌;
大城市6個:新一線城市1個,二線城市1個,三線城市4個
沿線人口:約萬;
沿線GDP:約3.2萬億;
綜合評定:A+級經濟走廊;
這條經濟走廊是中國城市最稠密、綿延最長的城市帶,沿線大城市雖然不多,但縣城星羅棋布,蔚為壯觀,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個縣城!這里文物薈萃,是中華文化的搖籃,鄭州、許昌、安陽、邯鄲都是古都,沿途文化底蘊豐厚。這里位于天下之中,人煙稠密,京廣高鐵縱貫其間,是北方最重要的經濟帶,建議國家加大重視力度,推動合作,其興衰關乎中國北方經濟振興。
三、海西經濟走廊
長度:公里,起于福州,止于漳州,全稱海峽西岸經濟走廊。
沿線城市12座:福州、福清市、莆田、泉港區、惠安縣、泉州、晉江、石獅、廈門、龍海市、長泰縣、漳州
大城市5個:二線城市3個,三線城市2個
沿線人口:約0萬;
沿線GDP:約3.2萬億;
綜合評定:A級經濟走廊;
海西經濟走廊向南延伸可以連通潮汕地區,向北延伸可以連通浙江沿海經濟帶,向西經渝長廈鐵路可深入中國內陸,對岸則是臺灣西岸經濟帶,從海上出發則是海上絲綢之路,這里是天然的貿易中樞。如臺海解放,則兩岸經濟融為一體,海峽兩岸經濟帶合而為一,綜合實力不下于長三角經濟區。
四、濟青經濟走廊
長度:公里,起于濟南,止于青島,從山東內陸延伸到膠東半島;
沿線城市13座:濟南、章丘區、鄒平市、淄博、桓臺縣、青州市、壽光市、昌樂縣、濰坊、安丘市、高密市、膠州市、青島;
大城市4個:新一線城市1個,二線城市1個,三線城市2個;
沿線人口:約萬;
沿線GDP:約3萬億;
綜合評定:A-級經濟走廊;
濟青經濟走廊形成于清末,年開通的膠濟鐵路催生了這條經濟帶,在民國時期曾繁榮一時,是北方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工業產值甚至在京津之上,改革開放以來進一步發展,但總體表現不溫不火,沒有超大城市帶頭,內部合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