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確權確股不確地、積分量化考核、厘清產權關系等系列改革——
庵上湖村“后來居上”
庵上湖村連片的現代農業基地。
從航拍看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低矮的平房青瓦白墻,掩映在茂密的綠樹間。村里最高的建筑就是二層服務中心小樓,旁邊是連片的冬暖式大棚。
雖然沒有發展高樓洋房,不過富裕起來的庵上湖村,變化在“內里”。
村里,每天都有考察團隊來來往往。今年32歲的李曉強8年前返鄉,在村里負責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和餐飲接待。單是這項參觀學習的產業,一年有八九十萬元的收入。
而20年前的庵上湖村,可以說要啥沒啥。多口人,來畝地,周邊連條寬闊點的主路都沒有,村里沒有一點集體積累,在當地是個有名的“貧困村”“空殼村”。
“那時候我們找了輛三輪車,天天拉著村民去壽光等種大棚多的地方干勞務,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來。”村黨支部書記趙繼斌說,來回干了2年,不少人就有了學習壽光等地種植蔬菜大棚的想法。
不過,庵上湖村人均只有一畝多土地,建個大棚橫豎都會占用到別人家的地。為流轉土地,趙繼斌帶著村干部去做工作,窮怕了的老人擔心吃不上糧食,死活不同意。
年,村里用先流轉出來的部分土地,種了7個西瓜大棚作試驗,第一年每個棚就收入了1.3萬元,頂得上種10年糧食。第二年,村里的土地就全部流轉了出來。
庵上湖村民的土地確權證與別處不同,家家戶戶知道有多少畝地,所占股份數,但卻不知道地塊在哪兒。
原來,為了便于統一規劃,庵上湖村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時,采取“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方式進行確權登記頒證,按一畝一股的標準全部入股村里成立的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每股每年固定享有元保底分紅。
后發趕超,如何轉化為發展勝勢?年,村里15名黨員帶頭,6名群眾參與,種了8畝韭菜。韭菜不打農藥,靠著“農法”和殺蟲燈,在年底收獲了第一茬韭菜,賣到了每斤20元。這讓趙繼斌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他們創新實施了社員積分制,將農產品藥殘檢測結果納入村規民約。
檢測員趙玉蘭告訴記者,庵上湖村自建了高標準農藥殘留檢測中心,檢測員會對外銷瓜菜批批檢測,對每家每戶的檢測結果計入積分制考核。檢測瓜菜藥殘超標一次,社員不享受合作社分紅,藥物檢測不合格的直接作退股處理。
運行一段時間后,黨員干部發現效果很好,于是寫入村規民約,并復制到黨員考核上來,到了年底與評先樹優、村內福利等結合起來,最后融入到整個鄉村治理過程中來。
記者了解到,因為年尚未分紅,通過年社員分紅看,積分最高的一人獲得了分紅元,是保底分紅的15倍。通過積分量化考核,充分調動起社員抓好瓜菜質量的積極性,打響“庵上湖”食品安全品牌。目前,合作社已發展社員戶,標準化綠色瓜菜基地面積畝,輻射帶動周邊18個村建設無公害蔬菜。
如今,“后來居上”的庵上湖村已成為年收入90多萬元的富裕村,合作社資產多萬元,居昌樂縣農業村前列。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5萬元,戶均12萬元。同時,通過合作社贈股、幫扶發展等方式,使貧困戶等困難群眾穩定脫貧。
集體經濟由弱變強,還得益于厘清產權關系。合作社與村集體是不是一回事?趙繼斌認為,如果分不清楚,就會有從“左手”到“右手”的風險,還削弱了合作社參與市場經營的能力。
年11月23日,村子注冊成立了庵上湖村經濟股份合作社,把村集體的.4畝四荒地、88萬元經營性凈資產,作為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資產量化到個人,每人一股。每股折算成元和共計.19平方米土地,入股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參與經營收益分配,村民變股東。合作社占用的集體資產,變成了集體所持的股份,厘清了集體與合作社的產權關系。
“為了不讓利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在合作社股權設定上,每名社員終生持股不能超過股。”濰坊市市場監管局派駐五圖街道庵上湖村“第一書記”王振成說,在后備干部培養上,該村選取3-4名年輕同志放到一線進行培養鍛煉,誰優秀用誰,誰優秀誰上。
權能改革,實現了藏富于民。年輕人也有了返鄉創業的干勁,除了李曉強,青島農業大學畢業的趙靜、在國企工作的胡守忠等50多名年輕人如今回到了村里,負責鄉村旅游、農業技術等業務。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楊國勝張鵬通訊員孫歡歡劉冰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