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大眾日報推出深度調查欄目“蹲點調查”,記者俯下身、沉下心,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基層一線等采訪調研,一年來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在大別山深處、醫院的隔離病房、在復工復產的一線,記者全景記錄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在疫情防控、援助湖北、復工復產三道考題前的勇毅前行……
動能轉換是決定山東經濟當前和未來的牛鼻子。山東在補短板中培育新的增長點,“四新”經濟展現強進發展態勢。出口轉內銷之路,企業何以轉動“雙循環”?記者在多家外貿企業蹲點調研;冠軍企業有什么成功“密碼”?記者走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山東省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探尋它們的成功之道……
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山東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農民為主體,不斷深化認識、強化措施、勇探新路,全省鄉村正在發生積極深刻的變化。一年中,記者在麥田中與麥客話麥收,在村里與“鄉村振興合伙人”聊未來,與農民飛手探討農業科技的力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山東拿出真招實招硬招攻堅克難,下足繡花功夫推動脫貧攻堅。《扶貧訪談錄》詳細記錄了記者與扶貧干部、部分貧困戶和專家學者的交流,從更多的信息和更寬廣的視角看扶貧。《“邊緣易致貧戶”調查》聚焦五蓮縣的易貧戶,如何既扶助他們,又保護他們的心志,是脫貧攻堅實踐中的重要課題……
越是面對困難挑戰,越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托住這個底。農村污水治理資金從哪來?選擇哪種方式建?后期咋維護?記者蹲點采訪泰安六個農村樣本;寒冬時節,農村清潔取暖推廣如何?成本和效益如何平衡?記者在青島基層深入采訪……
直擊熱點難點,回應社會關切。在這一年中,我們牢記使命,不斷前行,將熱點新聞背后的故事通過一個個版面呈現給大眾。強降雨來襲,城市如何防汛?沂河有沒有險情?厲行節儉,餐飲企業參與積極性如何?有哪些妙招……
這一年,我們通過一個個精致的版面深刻記錄山東不平凡的!
(策劃婁和軍記者蔣興坤張浩整理報道)
黃河入海處綠意撲面來——大眾日報青年記者蹲點調查東營綠色發展
東營,萬里黃河入海口,生態環境有其特殊性。如何構建綠色、生態、宜居的詩意棲息地?大眾日報青年記者在東營蹲點調查,深入鄉村、企業,探尋區域經濟發展和環保的雙贏之路。
奔跑吧,冠軍!
揭秘我省三家企業的決勝密碼
目標明確、專注偏執、掌握客戶、堅持創新,這是冠軍企業的共同特征。對于企業,冠軍又意味著什么?危機感!本報記者走進兩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一家山東省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探尋它們成為冠軍的秘密。
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山東人民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各級政府在行動,實施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打通企業復工復產堵點。企業在行動,“云”復工、共享員工等創造性做法頻現。企業復工情況如何?生產經營怎樣?本報記者蹲點采訪青島啤酒、福田汽車、凱瑞集團三家企業,探訪企業如何在做好防疫的同時,加快復工復產、推進轉型升級。
防控復工兩不誤,人勤春早生產忙
疫情發生以來,山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實行差異化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支持各行各業有序復工復產。全省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良好態勢。大眾日報記者深入鄒平市、青州市、昌樂縣的社區、企業等基層單位蹲點調研,“零距離”體驗、觀察我省推動復工復產的經驗做法和實際成效。
“四進”沉下去攻堅扛起來
從冬到春,武漢戰“疫”52天
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52天,從寒風刺骨到春暖花開,名醫療隊員與病毒戰斗,經歷了艱與險,品嘗了酸與甜,感受了苦與樂。52天,像是很長一段人生的濃縮。2月9日,山東省第六批援助湖北醫療醫院援助湖北抗疫國家醫療隊的名醫務人員出征武漢,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醫院光谷院區的一個重癥病區。記者隨隊與逆行的白衣戰士在武漢共同堅守52天,見證了他們在抗疫一線為救治患者付出的艱辛努力。
久違的校園,我們要回來了
經過了一個“史上最長寒假”之后,沉寂已久的校園,4月15日迎回高中畢業班的學生。按照4月3日省教育廳發布的通知,在4月15日高中畢業班正式開學之后,初中畢業班原則上按順延一周開學作準備。時間回撥到2個月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打亂了大中小學的開學節奏,開學的日子一再推遲。開學后,久違校園的高三學生,將會面對哪些不同以往的情形?師生們又是怎樣度過這個漫長的假期的?記者多次走進濟南外國語學校,并在校園外采訪了多名老師、學生和家長,探究這所學校的戰“疫”備學故事。
“書記縣長直播”帶來清新政風
一場疫情,讓不少山東干部走進了網絡直播間。疫情期間,惠民、沂源、臨沭、商河、單縣、曹縣等縣的縣委書記、縣長、副縣長等領導干部紛紛走進網絡直播間,為本地土特產品代言,形成了備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