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至9月都是蜱蟲活躍期,加上人們戶外活動增多,因此很容易被蜱蟲“盯上”。6月19日,記醫院了解到,最近有市民出現被蜱蟲叮咬的情況。
近日,家住昌樂、今年77歲的王女士出現無明顯誘因的發熱并伴有周身酸痛、乏力等癥狀,而且有四天的時間了,在當地衛生院治療無果后,醫院就診。該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張玉榮接診后立即為王女士檢查,并詳細了解王女士的病史,通過與王女士交談了解到,王女士家住農村,最近曾打掃過舊羊棚。
張玉榮聯想到近期氣溫逐漸升高,正是蜱蟲活躍時期,懷疑王女士不明原因的發熱是由于蜱蟲叮咬引起的,抽血化驗結果也證實了張玉榮的想法,王女士血小板減少,NGS檢出新型布尼亞病毒,目前認為該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是蜱蟲,攜帶病原體的蜱蟲叮咬人后,導致病毒進入人體而發病,或者通過直接接觸危重患者或帶毒動物的血液等體液也可能導致傳播。
無獨有偶,家住濰城區望留街道的方女士同樣如此,醫院進行治療后,目前已無大礙。醫院急診科主任宋建華告訴記者,每年4月至9月都是蜱蟲活躍期,在吸血過程中,蜱蟲的唾液會分泌神經毒素,導致人體的運動性纖維傳導出現障礙,會引發呼吸衰竭,甚至可致人死亡。
那么應該怎樣防止被蜱蟲叮咬呢?張玉榮表示,應遠離野草灌木,避免在蜱蟲滋生的環境中停留。此外,做好個人防護,在野外停留時,將袖口、褲腳和領口等處扎緊,提倡穿長袖衣服,不穿涼鞋,在林中穿行應帶帽子。戶外活動后要檢查衣服上是否有蜱蟲,淺色衣服有利于發現蜱蟲。期間可以在裸露的皮膚上涂抹驅避劑,如避蚊胺(只推薦2歲以上人群使用),可維持數小時有效。
被蜱蟲叮咬后如何正確處理?宋建華和張玉榮均表示,可以使用尖頭鑷子移除叮在皮膚上的蜱蟲,移除時用手套、紙巾或毛巾護手,以免裸露的手部皮膚與蜱蟲接觸。應在盡量靠近皮膚的地方鉗住蜱蟲,平穩地將其拔出。切忌扭搓,以免將蜱蟲的顎留在皮膚中。如果不小心將蜱蟲的局部身體殘留在皮膚中,要用干凈消毒的工具將其取出。在移除蜱蟲后,要仔細地用酒精、碘酒或肥皂水清洗傷口和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