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程世洋濰坊報道
寬闊的白浪河由昌樂經濰坊市區,一路向北流入渤海三大灣之一的萊州灣。位于萊州灣南岸的國家級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海而設,藍天白云,碧樹成蔭。年8月,在濰坊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見證下,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與北京中關村智酷雙創人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簽定濰坊濱海·中關村智酷人才與科技創新產業平臺運營協議,一年多來,政企攜手、主動作為,20余名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在濰坊平臺順利落地,40余家科技型企業在平臺注冊扎根,電子信息、醫療器械、新材料、教育培訓等行業企業接踵而至,濰坊平臺已經成為區域創新創業新高地。
突破區位限制,模式創新先行
濱海區距濰坊主城區約40公里,人口密度小、科創基礎薄弱,為起步初期的濰坊平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帶來較大障礙。面對困難,運營團隊經大量調研分析,開創性提出在北京中關村軟件園設立“濰坊濱海·北京國際產業人才創新中心”、在濱海科創園設立“濰坊濱海·中關村智酷人才與科技產業創新基地”的新模式,入駐北京中心的項目同時在濰坊平臺注冊,在中關村創業孵化成熟后,到濱海落地;濰坊平臺入駐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也可通過北京中心落地軟件園。新模式打通了中關村軟件園和濰坊兩地的人才、項目流動通道,截至目前,33家科技企業由北京飛入濰坊,1家企業經過濰坊平臺孵化,順利入駐北京中心。
完善要素建設,厚植雙創土壤
濱海區科創產業起步晚,高層次人才和科技項目發展的土壤尚不肥沃,雙創要素遠未完善。起步初期,平臺運營團隊立足科創產業基礎培育,確定了重點建設“四個中心”的工作思路。當前,科技部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濰坊中心將于8月正式掛牌;中關村智酷濰坊創新工程實踐中心實現日常在訓大學生余人;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果轉化中心向濰坊平臺推薦各類項目50余個,并通過賽前培訓方式幫助濰坊各學校取得創賽項目“5金8銀、國賽1金”的歷史最好成績;一站式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順利運營,持續為入駐平臺的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科技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四個中心共同發力、相互協作,為濰坊平臺植入肥沃的創新創業土壤,為科創項目的健康成長提供了必備要素。
破題政策制約,深化精細服務
地方創新創業政策往往受區域視野和財政能力制約,在落實階段出現扶持不到位,資金撥付難等問題。濰坊平臺一邊梳理地方人才和產業政策,精準把握政策精髓;一邊對標國內先進地區,結合實際查找政策執行難問題,逐漸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才、引商方式方法。對有技術、有資金的人才項目,嚴格按照地方扶持政策內容,做好項目落地的同時做好人才的榮譽申報、資金爭取等各類服務,幫助項目快速產業化;對有技術缺資金的人才項目,則力求通過“一事一議”方式突破政策制約,在創新資金和創業廠房方面尋找平衡點,滿足人才需求,降低人才投入成本,使人才安心在平臺創新創業。精細化服務使多個原本難以落地的高技術項目順利入駐濰坊平臺,部分項目發展迅速,正發揮出強大的地方經濟助推優勢。
辦好大型活動,提升品牌影響
針對濱海區對人才和項目的吸引力仍不明顯等問題,濰坊平臺成立一年多來,積極舉辦各類大型高端創新創業活動,全力打造科創領域的濱海品牌。“濰坊·中關村軟件園創新合作交流會”、“智匯濰坊、數聚濱海”高層次人才濱海行、“智匯濰坊、筑夢深藍”濰坊濱海創新創業周等高規格、影響大的活動成功舉辦,沈昌祥、肖龍旭、馬軍、單忠德等一批知名院士,百度、網易、商湯科技、慧聰網、清華大學等余家機構和企業到濱海參會,30余家媒體對活動進行了系列宣傳報道。隨著濱海良好的營商環境不斷被大眾所知,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也逐漸開始從以前的“求而不來”到“不求自來”的悄然轉變。
一年多來,通過“雙飛地”模式創新和頂層設計,北京中關村智酷雙創人才服務有限公司攜手地方政府,成功在京-濰兩地搭建了兩座充滿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雙創高地,相信不久的將來,隨著“雙飛地”模式更加成熟,以及更多高端人才和高科技項目入駐,濰坊平臺一定能夠振翅騰飛,為地方雙創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本文來源:大眾網濰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