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姓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歷史,你知道嗎?
姓名本是個人形象的一個識別符號。它伴隨每個人的一生。然而,您卻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內涵。比如您的姓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歷史,有多少位先賢,尤其是您的姓氏系自哪位祖先?與三皇五帝有沒有關連?對多數人來講,都是饒有意思的待解之謎。
以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帝、舜帝這八位古帝為主線,展陳由他們衍生出來的個姓氏,一一介紹各姓的始祖(含遠祖和先祖),門匾堂號,廳室楹聯,族姓郡望,異姓聯宗,源流播遷,歷代先賢和主要勝跡。有助您在尋根問祖中,通過姓氏文化的相關知識,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第一章節
炎帝:
系自炎帝:姜、齊、尚、駱、呂、丁、高、許、盧、謝、崔、龔、桓、厲、賀、景、查、國、狄、刁、檀、儲、聶、竹、竺、賴、晏、章、盧、柴、丘、紀、井、申、淳于
謝姓:
傳說中任姓謝氏至少已有年的歷史了,在“夏商周”三代之際幾乎湮滅。姜姓謝氏已有年的歷史了,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金華東西謝營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為得姓始祖。
謝姓最早活躍于河南南部。楚人滅申并遷謝姓族人于淮河上游,從此,謝姓族人開始了南遷的歷程,春秋時期,謝姓已經遷到山東、湖北、湖南等地。戰國時,擴展到四川和貴州并匯容到當地的少數民族。漢晉時謝姓已播遷到陜西、云南、貴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國至南北朝時,謝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時,謝姓始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并且發展到臺灣,成為東南地區的名氏大姓。
歷史上謝氏的主要聚集地有唐河、南陽、永昌、會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郡、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大埔等。
桓姓:
桓(huán)姓,中國百家姓之一。根據《姓氏考略》記載,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有一位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后人就以其名字為姓氏,稱為桓氏。由此可見,桓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故桓氏后人奉桓常為桓姓的得姓始祖。
春秋時期宋桓公、齊桓公死后,二人的后代均以其謚號“桓”為姓氏。作為謚號,“桓”字是“古之君子,卽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之義,按古代《謚法》的規定:“辟土服遠,克敬勤民,皆曰桓。”
桓姓位列宋版《百家姓》第席,目前在大陸和臺灣沒有進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其郡望在譙國郡,堂號為“龍亢堂”、“匡晉堂”。
賀姓:
賀姓,分會稽賀氏,河南賀氏和其它少數民族賀氏。會稽賀氏來源有二:一是源于姬姓,為吳王僚之子慶忌之后。《會稽先賢傳》記載,唐中期以前官譜所載,不少賀氏家譜如北宋詞人賀鑄家譜也如此記載;二是源于姜姓,為齊相國慶封之后。唐中期后姓氏書籍如《元和姓纂》所載,部分賀氏家譜所載。據《魏書。官氏志》等所載,南北朝時后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漢化,將鮮卑族復姓賀賴(賀蘭)氏改為漢姓賀氏,此乃鮮卑賀氏之起源。鮮卑賀氏現在也已經漢化為漢族,稱為河南賀氏。另外還有其他少數民族也有姓賀的。
景姓:
現行較常見姓氏。分布很廣,今北京,河北尚義、景縣,山東惠民、東明、平度、昌樂、平邑,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運城、臨汾,湖北老河口,廣西田林,云南瀘水、隴川,四川遂寧、合江,綿陽三臺,河南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傣族、僳僳族、阿昌族有此姓。
景姓部分出自羋姓。楚國公族子弟有三大姓氏:昭、屈、景。景氏有景差,很有才華,是楚國著名的辭賦家,好辭而以賦見稱,作品有等。景差是楚國的貴族,楚襄王時任大夫。景差的家庭昌盛,他的后代都姓景,是今天景姓的起源。景姓還有另一支起源,戰國時齊國君主有個叫齊景公的,他的謚號是“景”,齊景公的后代中有的用他的謚號為姓氏,稱景氏,是今天景姓的又一來源。
厲姓:
姓的部分始祖是齊厲公。據古籍《風俗通》上記載,周朝時,姜太公的后代姜無忌去世,被追加封號為“厲”,史書上稱為齊厲公,齊厲公的后代,就以這個封號為姓,世代相傳。漢代有魏郡太守、義陽侯厲溫。而在《古今姓氏書辯證》上記載,厲國的所在地在湖北省義陽縣縣北之厲鄉,人民以國為姓。后世的學者考證,古代厲國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隨縣北面厲山之下的厲鄉。厲氏的發源之地,正是在厲鄉。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故厲姓后人尊齊厲公為厲姓的得姓始祖。
淳于:
淳于(Chúnyú)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東省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亡國于杞,州國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市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后來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后,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到唐代中期,唐憲宗名李純,淳于姓的“淳”字與“純”字同音,遂在避諱之列,乃去淳為于姓。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復祖姓,仍復姓淳于。
姜姓:
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于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廣泛分布于中、朝、韓、菲、泰和印尼等國。
齊姓:
齊姓,中華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7位。齊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東北三省和河北、河南為多。
起源始祖1.源于姜姓,出自周朝功臣姜太公子牙的封地齊國,屬于以國名為氏。齊氏家族發源于營丘(今山東淄博臨淄)。齊國改君姓后,姜姓王族后裔子孫多有以國名為姓氏者,以懷故時擁國之輝煌和失國之凄慘,稱齊氏、鈄氏等。齊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為得姓始祖。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衛國大夫、著名的哲學家齊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齊子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齊氏。
3.源于氐族,出自秦、漢之際古武都氐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4.在武都氐族(白馬氐族)的后裔族人中,多有文化上漢化為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尚姓:
尚父。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說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輔姜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為呂侯,建立呂國,故又名呂尚,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曾垂釣于渭水之濱,被周文王禮聘為輔助大臣。武王伐商時,任統兵師氏(簡稱師),被尊為師尚父號太公望,又號太師尚父。在牧野會戰中,殲敵立功,是周朝的第一開國功臣。成王時封于齊,建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齊后,原齊國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為氏,稱尚姓。他們尊尚父為其得姓始祖。
丁姓:
丁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為丁公伋。
丁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位,當代丁姓的人口已達到多萬,為全國第48位姓氏。著名人物有東漢經學家丁鴻、丁恭、明朝畫家丁云鵬、清時有丁寶楨、丁日昌、丁汝昌等。
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于是以姜為姓。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尚,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于齊(今山東省北部、河南省東部)。其長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時為重臣,謚號為齊丁公,其子孫便以謚號為氏,稱為丁氏,并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
駱姓:
駱姓源出會稽,世紹內黃。依歷史推衍,可能為夏禹王之后裔;而夏禹王又是黃帝的三子駱明的孫子,《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鯀又是禹之父,可見駱明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的兒子。南宋羅漢專事記錄上古傳說的《路史》稱:“鯀父之國,京兆宜壽縣有駱峪,故周至也。”現行較常見姓氏。漢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漢代有駱俊,陳留相;唐代有駱賓王,詩人;明代有駱文盛;清代有駱秉章,四川總督。
查姓:
查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出于姬姓,屬于漢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前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譜寫作“樝邑”,隸濟陽),因以地為氏。查延(號東安)為查氏始祖。
國姓:
1、國姓,中國姓氏之一。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位。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國姓名人有國淵、國勝、國弱、國懿仲、國佐。
2、詞語:國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漢朝劉氏、晉朝司馬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宋朝趙氏、明朝朱氏等。
狄姓:
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狄姓來源有八個說法:一說狄姓來自閼伯的母親;一說狄姓來自尚末;一說狄姓來自西周狄城的國名;一說狄姓來自兩周時期官職;一說狄姓來自春秋時期狄虒彌后代;一說狄姓來自唐朝回鶻族賜姓;一說狄姓來自五代時期耶律·赫邈賜姓;一說狄姓來自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刁姓:
刁(Diāo)姓,富有傳奇色彩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刁氏人口總數在中國排行上為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約三十七萬余,占全國人口的0.%。刁姓在百家姓排名位。刁氏出自姬姓,源于雕國。《中華百家姓秘典》記載:“周文王姬昌時,有同姓國雕國,其國人多姓雕氏,后簡改刁姓。”刁姓的來源:來源于姬姓,古雕國之后;出于職業,古代雕人之后;貂、刀姓所改。
檀姓:
檀(Tán)姓,源出有三,一是以祖名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蘇忿生、大臣檀伯達受封于河內。檀伯達之后代子孫,有的以祖名檀為姓,稱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檀氏。二是為春秋時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為氏。三是據《魏志》所載,出自鮮卑族檀氏。著名人物有檀子,檀弓,檀道濟,檀武臣等。
儲姓:
儲姓起源于周朝,據《海陵儲氏支譜》記載:“考儲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齊,彪炳史冊世人而知之”。儲姓發源于春秋齊國田氏,起于儲子。泰州《儲氏家譜》記載的儲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余年,始祖儲光羲原籍山東,后落戶金壇莊城,唐開元年間進士,后擔任監察御史,是田園山水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據江蘇宜興、金壇、安徽潛山等地《儲氏宗譜》記載,儲氏莊城一世光羲公后裔在潤州莊城(今屬金壇)繁衍至12世,值宋高宗南渡,時兵戈擾攘,莊城地值通衢,騷擾尤劇,遂散居異地,多年來,光羲公后人陸續遷徙至大江南北,世系清楚,字輩不亂,被尊稱為“江南儲氏之祖”。
閱讀量較大,其余姓氏下期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