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隨著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師傾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
●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經過5年左右努力,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基本健全,職業發展通道比較暢通,事權人權財權相統一的教師管理體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機制更加完善,教師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教師隊伍規模、結構、素質能力基本滿足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需要。
連片的蔬菜大棚間,坐落著磚紅色的教學樓。校園里,飄揚的國旗,瑯瑯的書聲,鄉村教育的生機和活力,撲面而來。這是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最東邊的一所農村學校——益都師范附小五育校區。
“城里輪崗來的老師特別好,孩子很喜歡,進步很大。學校的辦學理念,我們家長也很認同。”該校二(1)班學生宋詩妍的媽媽說。
像青州一樣,如今,山東16個設區市、個縣(市、區)均實施了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和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5年來,全省交流輪崗校長教師達18萬人,其中城鎮學校向農村學校交流教師4.3萬人,城鄉師資配置進一步優化。
校長輪崗薄弱校,生源回流了
前幾年,青州市部分農村學校老教師多、青年教師少。有的教師在同一所學校“教了兒子教孫子”。宋詩妍就讀的五育校區,原來是譚坊鎮五育小學,位于青州市最東邊,距離城區30多公里。學校原有的16位教師中,55周歲以上的就有10位,教育教學基礎比較薄弱,生源逐年減少。年五育小學由益都師范附小全面托管,成為該校東校區。當年,益都師范附小副校長冀穎輪崗到五育校區任校長,5位骨干教師也交流輪崗到該校區。
青州市教育和體育局黨組副書記焦永峰介紹,為了讓農村教師隊伍活起來、動起來,青州市規定城區教師交流輪崗到農村中小學校任教,一律安排到距離中心城區10公里以外的農村邊遠薄弱學校任教。青州市加強交流輪崗教師管理考核,將交流輪崗周期延長為3年,采取派出學校、接收學校雙重管理的模式,每學期對交流輪崗教師師德、課時量、教學業績等進行全面考核,明確不合格等次情況及處理辦法。同時,青州市落實教師周轉宿舍等配套保障措施,根據學校偏遠程度及辦學條件確定交流輪崗教師交通補貼發放及職稱評聘加分標準,確保讓交流輪崗教師生活安心、教學舒心。
來到五育校區后,冀穎帶領新團隊努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學校良性發展,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升,生源回流。教師輪崗交流兩年來,五育校區學生數量從原來的80人增至多人,回流生源呈現逐年增加趨勢,綜合考核成績由原所在學區墊底升至中上游水平。
四(1)班學生張浩宇以前在臨近的昌樂縣民辦學校就讀,四年級轉回了家門口的學校。家長們紛紛表示:“家門口有這么好的學校,我們沒必要花那么多錢到外地求學了。”
年以來,青州市有名城區教師交流到42所農村學校任教,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了活力。
作為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首批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區,年濰坊市通過跨校競聘、設置特級教師崗位、城鄉支教等方式,共交流輪崗教師人、校長人;其中,城區教師交流到農村人;交流教師中具有縣級以上榮譽稱號的達到人。城區的名優教師、骨干教師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有序流動。
“教師交流輪崗,打破了教師長期固定在一個學校、一個崗位,甚至終身不變的局面,給了廣大教師和學校多次選擇的機會,最大限度做到‘人崗相適’。教師隊伍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在教育系統內部建立起‘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新機制,喚醒了教師的內生動力。”濰坊市教育局副局長井光進說。
農村教師進城輪崗,學生收獲了
楊杰是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純化鎮中心小學的一名體育教師。年9月,楊杰競聘交流到博興縣第一小學的體育名師崗。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教師鄭苗苗在給學生上英語課。
體育名師崗源于濱州市年創新實施的“名師崗位計劃”。濱州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副書記申立新介紹,濱州市按比例設置農村和城區名師崗位余個,促進城鄉間名師共育共享。
競聘濱州市名師崗,楊杰也有過猶豫,自己在鄉鎮工作十幾年,與同事相處融洽,工作也順手。交流到城里的博興縣一小,能否勝任城區學校名師崗位?楊杰心里沒底。
進入一小后,楊杰發揮特長,和一小的教師們一起探索出簡單有效的“手勢教學法”。楊杰帶領學校籃球社團在博興縣的小學籃球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在學校的“青藍工程”中,楊杰和徒弟潘沙,在學校成立了蹦床社團,在全國體育競賽中獲得特等獎。
“感謝有名師崗位交流的機會,回到原學校后,我要把自己學習到的新方法,帶給農村學校的孩子們。”楊杰說。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要辦好鄉村家門口的學校,這對城鄉師資優質均衡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交流輪崗的關鍵是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任教,讓更多孩子共享優質資源。山東各地多途徑探索教師交流輪崗方式,推動城鄉師資均衡配置。
博興縣教育和體育局局長張佐峰介紹,博興在教師交流輪崗中,創新發展了“3+2”工作模式。“3”即三種縱向交流方式:鼓勵城鎮優師“下鄉帶隊”,選派農村教師“進城掛職”,安排新任教師“縣直跟崗”;“2”即兩種橫向交流方式:推行鄉村教師跨鎮(街道)交流和推進各學區教師鎮域內交流。
濱州市設置的名師崗位個,其中農村設置崗位個。濟南市推行“名師共享”機制,齊魯名師、特級教師等名師跨校流動,時間為1至3年。淄博市實施農村學校特級教師崗位計劃和名師工作室設在農村或薄弱學校計劃,引導中小學校長、教師主動參與交流輪崗。
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后,名師和骨干教師被交流走,是否影響原學校的教育教學?如何減輕對學校的影響?青島市在調研基礎上,推出了教師“柔性交流輪崗”措施。對于骨干教師交流輪崗,可選擇“人走關系不走”,交流1至3年再回原學校工作的模式。對于柔性交流輪崗的教師,明確引領學科發展、培養教師的任務,完成任務后可以回原學校工作,也可繼續留在交流的學校。
年輕教師輪崗,家長認可了
趙亞杰年進入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中學任教,作為一名在農村中學任教的年輕教師,趙亞杰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于是提出了交流輪崗申請。年,趙亞杰交流輪崗到臨淄區實驗中學任數學教師。
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中學輪崗至臨淄實驗中學教師趙亞杰在指導學生。
參加學校青年教師讀書會、集體教研、青年教師論文寫作培訓……在學校教師的帶動下,趙亞杰在研究中成長,在研究中進步,在研究中突破。
中學階段涉及學生中考升學,家長對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