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葛獅子舞
大葛獅子舞的起源非常早,具體年代已無從考據。最初是一種軍隊出征前的祭祀儀式,意在秉承先祖善戰、勇猛之靈氣,祈求戰爭的勝利,后被昌樂本地民眾用來作為紀念姜太公的討伐之功,展示當年姜太公所率軍隊的強大、威猛和戰無不勝的氣勢而舉行的一種民間慶典活動,后逐步演變成了形式基本固定,技藝復雜,動作難度高且極具觀賞性的民間獅子舞,被人們尊稱為“大葛獅子舞”,大葛獅子舞依賴口傳身教,經過一代代的傳承,一直流傳至今。
高密茂腔
茂腔是山東半島久負盛名的民間地方戲曲劇種,屬山東地方戲四大系統中的肘鼓子系,其曲調質樸自然,委婉柔怨,唱腔通俗易懂,娓娓動聽,生活氣息濃郁,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高密作為茂腔的發源地和主要流傳地區,高密茂腔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一是業余劇團多、演員多;二是語言富有地方特色,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生活氣息濃厚;三是創新發展了茂腔音樂,吸收了其它劇種板式和旋律,使每臺戲都有開幕、場次幕間主題音樂;四是創新發展了表演形式,最早吸收了其他劇種之長,將武戲揉進了茂腔中;五是演員行當俱全,演出劇目多,演出水平高。許多演員成為周邊縣市茂腔劇團的創始人或主演。年5月,該項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青州挫琴
挫琴由青州市趙興堂老人世代傳承。挫琴琴身呈“正半管狀”,琴面弧度約為度,每隔10度一個琴碼,共13個琴碼,26根琴弦,每個音級雙弦發音,以傳統的五聲音階定弦。琴弦用絲弦,琴弓用高粱稈頂端兩節制成。挫琴的演奏技法獨特,利用擦弦或擊弦而發聲。右手“執弓尋弦”的同時,左手腕轉動帶動琴身以“送弦迎弓”,既可獨奏,也可合奏,挫琴音質:低音區粗獷厚實,稍帶沙音;中音區優雅柔靜,含蓄優美;高音區音質清脆,做撥弦演奏時,音色清脆響亮。
民間燈舞《月宮圖》
民間燈舞《月宮圖》在壽光俗稱“跑燈”,已經有了多年的歷史。《月宮圖》以浪漫主義的手法,來表現國泰民安、福壽康樂、五谷豐登,天上人間共慶豐年的美好情景。因此大都在太平盛世之年的春節、元宵節才得以演出。《月宮圖》的表演,主要有4名女子作為領舞,16名“仙女”每人手挑4只小燈籠進行表演,以小燈籠為主要表演道具,采用上下、大小、前后、里外、單雙、重疊、點線、縱橫等變換的形式,演出“大月亮”、“兩月對照”、“四季平安”、“黃龍擺尾”、“祥光普照”、“單變”、“掛簾字”、“天下太平”、“對燈”、“摔燈”、“卷箔”、“雙變”、“天字圖”、“下字圖”、“太字圖”、“平字圖”等共16個舞節,72種變化。在朦朧的月色燈光下,組成大、小、單、雙、里、外月亮,組成人們向往的“天下太平”圖樣,向人們展示出風采各殊的火紅場面。
○
○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