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喬官鎮姬家莊子村南,韓家山東南角下的柏油路邊上,在亂石雜草樹叢中,靜靜的躺著一塊臥牛般的巨石,石上刻著七個大字:“萬古千秋狀元橋”。說起這七個字的來歷,還有一段歷史傳說。
明朝萬歷十八年秋,十八歲的諸城學子趙鵬舉,帶著一個隨從要到濟南府考舉人。當他們由東向西順官道來到姬家莊子村南韓家山腳下時,天已經黑了,于是趙鵬舉和隨從便在路邊的一戶姬姓人家住下了。這戶姬姓人家就老兩口,四間北屋,東西廂房,一間門樓,兩間南屋外加一間茅房,清清靜靜的一個小四合院。老兩口除了為來往客商提供食宿方便外,還給黑山子村的劉姓大戶看護著幾百畝山林,小日子過得平平靜靜。趙鵬舉他們住下后,姬家老兩口熱情接待,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姬家老兩口忙著做早飯,趙鵬舉便拿著書到院外苦讀。趙鵬舉一出姬家院門,頓時被眼前的秋景迷住了,只見群山環繞,輕霧綿綿,從西南面群山叢中流下來的幾股泉水,匯成一條小河,順著山澗奔流而下。在姬家小院門前有一座古石橋,橋面由幾塊巨石托起,橋面則是幾塊長條青石板,簡單而精致。匯成小河的泉水通過橋下向東北方向流去。趙鵬舉來到橋下洗了把臉,便從書袋里拿出筆墨,在作為橋墩的巨石上寫下了“萬古千秋狀元橋”七個大字,以此寄托抒發自己的遠大理想。趙鵬舉寫完字后,便回到了姬家小院,吃罷早飯,付了飯錢,便和隨從向濟南方向而去。幾天后,宗家山村的一個石匠從此經過,在此歇息時看見石橋上的正楷毛筆字寫得非常好,便拿出石匠工具,將“萬古千秋狀元橋”刻在石頭上。 再說學子趙鵬舉西去濟南參加鄉試考取了舉人后,又過了幾年,進京參加會試,雖然沒有考取狀元,但是考取了二甲第十四名,皇上賜進士出身,先放京官任翰林院編修,幾年后又放太原知府。他在赴任途中,再次來到此地,見姬家老兩口依然健在,而他親筆書寫的七個大字,已被人刻在了石橋上。于是拜見了當地的地方官吏,并留下了兩銀子,讓他們重修了石橋和姬家小院,并命名此橋為“狀元橋”。從此以后,此處便被地方官府正式設為一處驛站。
風風雨雨幾百年的歷史,姬家小院早已被夷為平地,古石橋也毀于山洪,只有刻著“萬古千秋狀元橋”的巨石,依然靜靜地側臥在路邊的草叢中,默默經歷著似水的時光。也許“狀元橋”真有靈氣,改革開放以來,地處偏遠的姬家莊子、黑山子兩村合在一起,人口不到人竟考出了多名大學生,其中碩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7名。
備注:文字材料有喬官鎮提供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