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汶河人物
秦丹銀
地方名中醫“*四肉頭”
“*四肉頭”,真名*培宗(—),昌樂縣喬官鎮高家莊子村人。
他是著名的祖傳中醫外科醫生,精于治療瘡、癤、癰、疽、疔、瘤。其叔祖父也是地方名中醫,排行老四,因性格倔強,少言寡語,人送綽號“*四肉頭”。因*培宗性情和醫術與其叔祖父相近,世人也稱*培宗為“*四肉頭”。
在喬官、鄌郚、朱漢、紅河、平原、高崖一帶,“*四肉頭”這個綽號要比真名*培宗響亮的多。
*培宗系家傳第六代中醫,早年承襲祖業,在北展坐堂行醫。昌樂解放后,率子*金鑠、孫*際禎在鄌郚開設診所,秉承“治病乃仁術。以濟世為本”之祖訓,對求醫者不分高低貴賤,一律細心醫治,對無錢者照樣精心治療。他醫治無需患者述說病情,憑觀察患者面色、神態、切脈,便可準確判明病患所在,臨床表現,及病患輕重和能否治愈。
醫者的最高境界是“未有形而除之”(戰國醫圣扁鵲語),*培宗就可謂有此境界。在我們當地流傳著許多*培宗治病救人的故事,現舉兩例:
半斤砒霜
一日,*培宗出診,路遇一壯漢推車前行,車載頗重,此漢身強體壯,腳下生風,年齡三十許,相隔十幾步遠,*培宗就看出此人有恙,且病勢沉重,*培宗醫者仁心,及近時培宗大聲說“你命不久矣”,壯漢聞言大驚失色,隨停車,見*背一藥囊,極像一醫者,問后方知是*培宗,隨雙膝跪地叩頭不起,求先生救命。培宗扶起壯漢說:“不妨,虧你遇到我,你若信我,我送你一方,照方行之,可治愈你病,你需謹記!眽褲h唯唯聽命。*培宗開一方,上寫砒霜半斤(舊時一斤為十六兩,半斤是八兩),回家后一次服下,病患根除。壯漢叩頭謝過,掏出銀錢欲付方費,*培宗拒收。壯漢回家匆匆購得半斤砒霜,即將服時其妻發現大驚,慌忙奪下問:“你因何事要尋此短見?你不知砒霜乃劇*之物,食之少許命喪*泉?”壯漢便將路遇*培宗之事細細告訴妻子,其妻說:“你這不是還沒病嗎?半斤太多,先吃四兩試試!彪S取其一半(四兩)叫壯漢服下。不久壯漢發病,又求到*培宗醫館,培宗大惑說:“照我方治療決不發病”。壯漢把其妻叫只服砒霜一半之事告訴培宗,培宗嘆曰:“你的病砒霜半斤方可根治,你減半服用,今發病已無藥可救了”。不到半月,壯漢身亡。
剁指救命
*培宗有一兒媳,忽然一日小拇指痛癢難耐,告于公爹,培宗稍一端詳,對兒媳說,剁掉!聞聽此言,兒媳非常惱恨,怨公爹毫無憐憫之心,但知其是名醫,從無妄言,定有道理,再加上公爹已發話,不是戲言,不可違背。兒媳本想求得妙方,怎是這等結果,難已接受,心生怨恨,轉身從廚房里拿出菜刀,怒斷其小指,慘烈之狀可知。*培宗卻似無事一般,拾起斷指,埋于后院地下。數十日后,*培宗約家人及兒媳來到后院,挖出斷指,只見斷指青紫不腐爛,*對兒媳說,此指數十日不腐,大*也,我不激你怒剁,不日發作,不可醫治,今斷指后*不再延散,大患根除,你命保住了。兒媳及眾人大驚,怨氣頓消。
*培宗醫術高超之處,是能將患者長在要害部位或羞于啟齒之處的疽、疔、癰、瘡等引到易治或次要部位,進行手術除之,每每痊愈,不負神醫妙手稱謂。
他行醫本著處方從簡,用藥從輕,療效速達的原則,使患者費用少,病早好,痊去根。他用藥嚴格遵照古法炮制,從不懈怠,用藥從不以次充好。
*培宗一生治愈許多鎖口瘡、大背、鶴膝風等疑難危重病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不僅在本地享有盛譽,外縣外省也有許多慕名來求者,*培宗都是有求必應。
注:秦丹銀搜集整理,部分文字摘錄于《昌樂縣志》
春
天
來
了
春
作者簡介:
秦丹銀,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人,濰坊市作家協會會員,濰坊市攝影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在《山東文學》《詩歌月刊》等報刊雜志及網絡平臺發表詩作,年被山東省人事廳、文化廳評為全省農村文化工作先進個人并記三等功,獲首屆中國勅勒歌詩歌獎銀獎,年網絡時代詩歌獎銅獎,首屆中國鄉土田園詩人獎銀獎,《秦丹銀詩歌兩首》獲年山東省“讀敬老書、做敬老事、寫敬老文”有獎征文二等獎,有作品入選《昌樂文學五十年》《新詩百年.中國當代詩人佳作選》《新時代詩典.中國優秀詩人作品集》《中華當代詩典》等。
征稿啟事
宗旨:鄉土文學,唯美書畫,弘揚時代主旋律,以文會友,共同提高;內容:鄉音、鄉貌、鄉思、鄉愁;體裁:散文、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及各種書畫作品;字數:文本字數約—0字;要求:隨稿件附發一張生活近照,及百字之內的作者簡介;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