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國和妻子牟娟娟在家中掛起大福字
“棚改搬遷,我們家分到了三套房子,現在住的小區離中心城區只有十幾分鐘車程。”高新區清池街道府東社區王侯嘉苑小區居民王志國說,他們因為棚改改出了幸福新生活,一家四口不僅搬上樓成了“城里人”,他和妻子還靠勤勞奮斗干裝修創造了更美好的生活。12月22日,王志國和牟娟娟夫妻倆開心地與記者分享了棚改帶來的幸福體驗。
從村里老房子住進溫暖亮堂的樓房
12月22日上午,走進王侯嘉苑小區,一排排嶄新的多層居民樓美觀大方,小區環境干凈整潔。王志國引路來到他家,女主人牟娟娟笑意盈盈地接待著,客廳一幅花開富貴的牡丹圖首先映入眼簾,溫暖的陽光灑進臥室,陽臺上的花花草草生機勃勃,八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十分溫馨。
“回想起以前村里住的老房子,冬天在屋里還得穿棉襖,燒的煤爐又臟,哪有現在的房子暖和、亮堂。”今年48歲的王志國對棚改后的生活十分滿意,現在家里全是地暖,供暖溫度二十多攝氏度,有時候還得開窗戶。
“如果不是棚改,可能我們現在還在村里種著那三畝地,也不會這么快過上好日子。”幾年前,王志國一家的生活主要靠他和妻子在村里的沙發廠打工掙幾個辛苦錢來維持。“我和媳婦那點工資勉強能維持家里的各項開支,但根本攢不下錢,每到年底就盼著發工資過年,置辦點年貨。”王志國笑著說,“現在也愁過年,但是不一樣了,以前愁的是沒得吃,現在愁的是吃什么。”
棚改讓王志國一家住進了樓房,也讓他開啟了新的生活。有點木匠手藝的王志國跟妻子干起了家裝,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辦公隔斷工程挺掙錢,于是他出去打工學手藝、了解行情,然后從家裝轉干工裝,為學校、辦公樓等安裝辦公隔斷和衛生間隔斷。剛開始沒有活,他和妻子就跑到工地上找活、拉活,慢慢積攢了人脈,打開了市場,連續幾個大活讓他們攢下了第一桶金,后來工程越來越多,他就成立了一個工裝團隊。
有了積蓄,生活自然改善,王志國的車已經換了三次。“賺了第一筆錢,我就迫不及待地花6萬元去買了輛紅色奇瑞,那一刻就有種實現了人生夢想的感覺。”王志國說,隨著包攬的工程越來越多,奇瑞開了不到兩年,他就換了一輛二十多萬元的天籟,去年他又花四十多萬元買了輛林蔭大道。
小區周邊配套完善,還享受多重福利
現在的王侯嘉苑小區是原來的王家侯孟村村址,東臨高一路,西臨濰安路,往北就是福壽東街,交通十分便利,開車到中心城區也就十幾分鐘。小區周邊的配套也十分齊全,小區南門建設有幼兒園和小學,緊挨著小區旁邊就有個集貿市場,南邊不遠醫院。
原王家侯孟村的多戶居民,在這棚改回遷后的安置小區里安居樂業。社區里的回遷居民還享受著多種福利,不僅物業費全免,還為每人每年繳納元的醫療保險,每人每年還有元的分紅,45歲到60歲的居民每人每月補貼元的養老保險。
在王志國家臥室的一角,擺放著兩人的婚紗照、旅游紀念照和全家福照片。“媳婦兒跟著我吃了不少苦,結婚的時候家里窮,婚禮都是簡單走過場,婚紗照更甭提。”王志國說,為了彌補遺憾,今年他與妻子專門去拍了一套婚紗照。
事業有成,生活富足,22歲的兒子也已長大成人,原來為如何掙錢養家糊口發愁的夫妻倆,如今想的是怎么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王侯嘉苑小區緊挨著浞河風景區,每天早晚,王志國和妻子就到河邊慢跑鍛煉身體。
妻子牟娟娟愛好旅游,王志國每年都會陪妻子旅游三次到五次。“北到漠河,南到海南島,從蘇杭到云南、內蒙古,很多地方我們都去過了。今年疫情原因沒出去,打算有機會出國玩玩。”王志國笑著說。
棚改數據
今年截至11月底回遷安置4.6萬居民
年,我市克服疫情影響,穩妥推進棚改項目建設,新開工棚改項目18個,開工套,完成率.2%,超額完成年度開工任務;基本建成套,完成率.8%。截至11月底,今年我市回遷安置套、4.6萬居民。年來,我市近70萬居民“出棚進樓”。
把棚改做為民生工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情懷,是我市棚改工作始終堅持的首要理念。其中,昌樂縣把保障和實現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作為核心、貫穿始終,棚改做法被省住建廳推廣;高新區棚改做法被省委組織部、省住建廳列入《“憂居”變“優居”實現安居夢——山東省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探索與實踐》改革攻堅教學案例中。
年,我市共籌集到位資金億元,其中各級財政和公司投入40.8億元、市場化融資37.5億元、棚改專項債券20.6億元、上級獎補資金1.1億元,為棚改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運行基礎。
健全組織領導是各司其職、建立高質效推進機制的必要支撐。市縣兩級成立專門的機構牽頭推進工作,列入民生實事辦理。市級抓計劃,抓指導,實行周調度、月通報、總評價,促進了棚改進程。
目前,我市棚改工作重點已經轉向回遷安置,全市相關部門正積極有效地推進棚改回遷安置進程,確保早日實現棚改居民的安居夢想,實現對優居的美好向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