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14,国产精品免费大片,国产真实老熟女无套内射,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导航

廣州都市報

您現在的位置: 長樂鮮 > 昌樂縣習俗 > 中國華工赴歐參戰百年祭

中國華工赴歐參戰百年祭

發布時間:2024/9/3 11:14:12
中科白癜風醫院康復經歷分享 http://www.bdfzkyy.com/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周年。也是眾多中國勞工到歐洲參戰,幫助以英、法兩國為首的協約國,戰勝以德國為主的同盟國年。

一百多年前,17萬貧苦中國人因生活所迫,被招募赴歐洲。歷時兩個多月,跨越三大洲、兩大洋,到達歐洲,投入世界大戰。在極其艱難困苦中的戰火硝煙下,出苦力,做苦工,住地穴,躲轟炸,承受巨大生死、思鄉重壓,身心備受煎熬。協約國取得了戰爭的最后勝利后,大部分赴歐華工得以生還。如今,這些參戰華工多已作古,但這段悲苦、艱辛的歷史,中國人為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后人不應忘記。

年塞爾維亞、德國、奧地利、土耳其、英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美國、俄國、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在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十幾個參戰國將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戰爭中去。經三年激烈的戰場鏖戰,其國力、物力、人力損失慘重。各國為補充前線損失的兵員,不斷降低標準從民間大量強征新兵。具備勞動能力的男人被強行調往前線,致使后方勞力匱乏,工廠缺員,農田拋荒,生產效率低下,物資匱乏,國力下降。軍中后勤供應緊張,彈藥、糧油等作戰物資輸送滯后,國家嚴重缺人。英、法兩國把破解人員緊缺難題的目光,投向了人口眾多、國貧民窮的中國。認為中國農民老實憨厚,吃苦耐勞,生活要求不高,易于管理。便向中國政府提出招募勞工赴歐做工的要求。

當時混亂、懦弱的中國北洋政府經過權衡,認為答復英法國家請求,同意向兩國輸出勞工,既是對協約國的支持,又可確立參戰國地位,以便戰后能以戰勝國的資格得到某些利益。于是便答應了英法兩國的要求,允許他們來華招募華工,赴歐參戰。

招工啟事

年初,英國首先在中國山東省威海、青島兩地,由“英商和記洋行”設立收容所,開始招募華工。當時承諾的條件是:華工不到戰爭前線參加戰事,只在后方從事實業和農業生產;每天工作10小時;有較好的食糧菜蔬;資方給予優厚的工資待遇;可享受免費醫療;可得到膳宿衣履;遵守招聘國法紀,干滿三年送回中國……

當時的中國,國勢衰落,外族入侵,軍閥混戰,盜賊四起,加之各種自然災害交替肆虐,瘟疫時常流行,民不聊生……勞苦大眾在諸多災難中,冬無御寒衣,家無隔夜糧,生老病死,無人過問,苦苦掙扎在生死線上。當得知華工到歐洲服役可免費食宿,每月發薪,并有醫療保障,三年期滿按時送還回國的消息后,明知此去路途遙遠,言語不通,又是在戰火紛飛的國度出苦力,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但現實生活的困苦,無法維持的生計,看不到希望的苦難,迫使他們走上了這條遠渡重洋,冒險求生,將身體賣給他國為奴的悲慘道路。

當時,這條無奈的求生之路,被人們稱為“下歐洲、賣大牛”“到海外服苦役”。許多窮苦農民,尤其是兄弟眾多的貧窮之家男子,多無可奈何地走上這條生死未卜的冒險路。膠東地區的威海、即墨、文登、乳山、萊陽、平度、昌邑、黃縣……陸續有人報名應征。第一批多名應招華工,于年1月18日,在親人生死離別般的送行中,從威海港含淚上船,首開華工赴歐服役參戰先河,踏上了生死茫茫兩不知的海外求生路。

年夏,法國亦在中國設置招工局。開始在山東省委托惠民公司代理招工。很快,英、法兩國在膠濟鐵路沿線設立招募點,委托控制膠濟鐵路的日本人招工。先后在膠濟鐵路沿線濰縣、高密、坊子、昌樂、益都、譚家坊、辛店、張店等車站設立辦事機構、招募點,又派人到昌邑、安丘、壽光、廣饒、臨朐、臨淄等地張貼告示,動員中國人報名應招。在招募宣傳的利誘下,生活無著貧困群眾,陸續冒險報名應招,一個招募點時常一天能招募數百人。益都縣孝悌鄉仙莊村(今青州市黃樓街道仙莊社區)一次即有11人到譚家坊招募點應招;益都縣齊禮鄉(今青州市譚坊鎮)蕭家莊一個村,即有魏其祥等26人應召赴歐;臨朐縣七賢鄉胡梅澗村,一次就有馬祥桂、馬傳緒、馬傳禮、馬傳興、馬維坤等12人應募赴歐;壽光縣的南張樓村,先后有97人應招。

應招農民到招募點報名,工作人員略作目測,見報名人年輕體健,即簡單登記注冊。應招華人,都是生活于社會底層的貧苦農民,大多目不識丁。不會審閱招募條款,更談不上法律知識及自我保護意識。不明白在所謂的“自愿出國”的契約上按下手印,就等于把自己出賣給了外國。

為防止應募者反悔,報名人員簽約后,便在軍警戒備下,很快被押送至港口,登船起航,從南北兩條海路運往歐洲。南路經中國南海、菲律賓、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繞好望角,進大西洋,在水上漂泊四五十天到英國。北路經日本、加拿大、美國、英國多個港口,最終到達法國。途中需多次車船更易,水陸俱進。一路顛沛八十多天,方能到達法國。

赴歐華工,多是旱地耕作的農民,從未乘船渡海,多數人連大海亦未曾見過。初次上船,便在生死不明的離別惆悵中遠涉重洋,備受海風洗禮和海浪搖曳,身心極不適應。應招華工馬春苓在他的《赴歐雜志》中寫道:“船初出洋,人人不服水性,類皆嘔哇昏倒。呻者、吟者、嘆者、泣者,愁慘之聲滿倉皆是。”受困于車船中的華工,猶如傳遞在外國人手中的俘獲物、籠中鳥,屢屢在監押中車船更易,處處須簽字交接。有時船不湊期,人困碼頭上等待20多天。海上行船時常遇有風浪,船被海浪拋上拋下,如蕩秋千,人被甩得頭昏腦脹,不辨四方,臟腑錯亂,嘔吐不止。大洋之上,海天相連,茫無邊際,霧氣鎖裹,猶如飄蕩在冥冥之中。有時在悶臭的船艙,窩屈月余不見陸地草木,與世隔絕。有人經受不了這陰暗混沌處境,離家別國的愁思、困苦,尚未到達目的地,即葬身大海。所乘船只,有時還要遭遇盟國艦艇的攻擊。年,一艘載有多名華工的輪船,在大西洋遭德國潛艇襲擊,大部華工葬身海底。

漂洋過海的華工,一路舟車勞頓,波濤搖蕩,上岸后又破車顛簸,徒步行進。華工們先到英國,而后轉道法國的奴埃,這里設有華工分發處。由分發處將陸續到達的華工,分配到歐洲多地服役做工。至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法兩國從中國招募華工,多人。僅青島海港就運出華工55,人。其中益都、臨朐、昌樂、壽光、安丘、平度等縣,各有千余華工遠赴歐洲助戰。益都縣孝悌鄉仙莊(今黃樓街道仙莊村)的張紹仲、劉恒春、郝建邦、張兆林等11人應招后。自青島登船,經臺灣海峽、菲律賓,過馬六甲海峽,進印度洋,繞好望角,歷時46天到達法國。臨朐縣胡梅澗村的12人,自九年十月初三離別家鄉,在譚坊火車站應募注冊,編隊乘火車到青島,棄車登船,經日本的長崎、橫濱,加拿大的溫哥華、英格蘭利物浦等地,至十二月二十三到達法國沙省,而后車、步交替,來到法國的奴埃。歷時80多天。

這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法國及毗鄰的比利時境內,而以法、英、美等國為首的協約國,用以抵御同盟國的作戰物資、彈藥,卻大量由英國跨海運入法國。奴埃在法國西北部的沙省,這里北連北海,西北接英倫海峽,西靠大西洋,沿海多個港口與英國港口隔海相望,屬戰爭后方。英國等協約國運來作戰的大量軍事物資,經這些港口卸貨后,再由陸路轉運至法國各戰區。中國赴歐勞工大部分在法國北部物資轉運要地,做物資彈藥裝卸、輸送及工廠苦工等繁重體力勞動。

華工所在的這些物資轉運樞紐,也是德國飛機的主要轟炸區。只要是晴天的夜晚,必定有敵機來炸。有時一天來炸數次。對當時的情景,赴歐華工馬春苓在他的《旅歐雜志》中這樣記載:“初來法國,即分派到加來省西北部工廠。雖離戰場百余里,未冒子彈之險,惟夜間敵國飛機,潛入內地拋擲炸彈,以毀戰線后路之營盤、糧草場、子藥局、道路。凡晴明之日,無夕不至。英人常備機械,射電光飛空四燭。跡其所至,發快炮擊之。或架飛機,撥機關槍擊之。彈殼如雨,危害最烈。故各營之中,皆備地穴或沙屋以避之。一夜之間,常奔避數次。故在該地駐七八個月,未嘗解衣而寢……”

中國勞工就是在這些被轟炸區,冒險修復被炸的港口、鐵路、公路、工廠、倉庫,搶運彈藥、食品、藥品、木料等戰時物資,還要經常到工廠幫助生產戰爭急需物資,從事繁重體力勞動。

隨著戰局的變化,戰場的轉移,華工們須經常更換勞作地點。每次轉移都是在炮火轟鳴,戰火即將降臨的緊急情況下,逃跑般的急促中進行。若動作稍有遲緩,即可能被卷進彈雨漩渦。在這無時不至的炮火、炸彈威脅下,居無定所,食無定時,經常一天只能吃到一頓飯。即便平時正常勞作,提供給華工的飯食也很少,華人根本吃不飽。住的地方不是工棚,就是地道、坑穴、被炸的破屋殘垣。人只能就地和衣而臥,常常幾個月不能洗澡換衣,身上的虱子成群。法國的天氣潮濕多雨,晴天沒有雨天多。冒雨勞作,雨水、汗水、淚水集于華工一身,致使衣服汗臭難聞。赴歐華工馬春苓對當時處境,有如下記錄:“日營工作,筋疲力困;夜避飛炸,心驚膽裂;回望故國,關山萬里;前計歸期,迢迢三年;其苦況誠不忍言。吾人旅此,如柙虎瓶魚,即插翅亦難奮飛。雖日夜憂慮,亦將奈何?兇吉禍福,概諉夫天命而已。”

身在他國異鄉的轟鳴戰場,長期的日作夜奔,晝夜疲憊的身心壓力,兇吉難測的奴役生活,華工們日夜驚恐,深感前途渺茫,生命無著,不知所歸,但又插翅難飛,無可奈何。有的人惆悵成疾,有的人彈鋏長嘆,后悔當初不該選擇這條艱難的求生路。其中,有他們夜間在地穴躲避飛機時,湊成的兩首打油詩,真實反映了當時的心情:

明心曲

一為遷客來西歐,回望山東兩淚流。

骨肉時牽萬里夢,韋韝怎奈五更愁。

心馳利欲復何悔,恍然睡覺已三秋。

若熬三年歸期到,只見枯骨不見肉。

書懷

卷懷經史莫搜羅,破上微軀受折磨。

日鎖愁眉空自苦,輕敲鋪板且長歌。

所幸,在英、法、美、中等國組成協約國的共同抗擊下,奧地利、土耳其、德國等同盟國于年11月戰敗投降。大戰結束,在困苦中煎熬的中國赴歐華工思鄉心切,強烈要求回國。經多方努力,華工被允許提前回國。歸國途中,又是舟車更易,迎風冒雪,時常在港口困等十幾天、二十幾天,使人心力焦脆,煩躁難安。大部華工于年底或年初,方歷經三個多月的舟車勞頓,陸續回國。

中國十幾萬勞工的艱苦付出,有力地支援了協約國作戰,但中國及中國赴歐華工卻未能從勝利中獲得多少利益,有的勞工回國時甚至是兩手空空,帶病還家。有的尸骨未歸。相反,日本人卻在華工的招募、運輸中大牟其利。他們先是以對德國開戰的名義,從德國人手中搶奪膠濟鐵路及山東膠州灣、沿海港口,大肆掠奪中國財物。英法在華招募華工后,日本人在山東廣設“招工辦事處”,深入內地鄉村,代替兩國招募華人。幾乎包攬了華工的招募、組織、輸送等整條網鏈,從中大發橫財。

華工赴歐參戰,是中國參與世界重大事件的開始,是中國人為世界和平做出的特殊犧牲和貢獻。正是中國華工的血汗,甚至生命的付出,才確立了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穩定的戰勝國地位,為后來膠濟鐵路及膠州灣等被侵占主權的回收,奠定了堅實的法理基礎。

中國華工赴歐參戰已過去百年,中國人為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為中國人贏得的榮譽,應銘刻青史。(李俊三



轉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xs/20335.html

網站簡介 | 發布優勢 | 服務條款 | 隱私保護 | 廣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權申明 | 網站地圖

當前時間: 冀ICP備19036783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