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合作共贏的“引擎器”,把穩鄉村振興的“方向盤”。我市在推進鄉村振興和創新提升“三個模式”過程中,創新推行互融共建的“村社一體化”發展模式,將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產業優勢相結合,繪出了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
高密麗珠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昌樂縣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青州市南小王晟豐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在不斷創新提升“三個模式”中一路前行的濰坊,一批叫得響、過得硬、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農村優秀改革案例在希望的田野上星羅棋布,熠熠生輝。
目前,全市實現“村社一體化”的合作社達家,占行政村總數的66%,合作社經營收入達到.32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08萬元。
◆緊扣“五大振興”,找準改革突破路徑
進入新時代,濰坊以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為統領,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為目標,著力探尋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路徑。破解難題的“切口”落在何處?
其實,濰坊自創造農業產業化經驗以來,有一種工作方法一以貫之:充分尊重農民的創新主體地位,到農村基層去發現創新經驗。
濰坊農村基層黨建有著良好的基礎,要想改革出實招、見實效,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的引領作用,以選優配強村黨組織隊伍為前提,以“三塊地”改革為基礎,以村黨組織領創辦合作經濟組織為核心,把基層黨組織、合作社和群眾組織起來抱團融合發展,實現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建立起更廣泛、更緊密的利益聯結紐帶,“村社一體化”模式由此誕生。
◆改革方式多種多樣,路徑殊途同歸
村社一體化發展,是濰坊在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立足當地實際,大膽改革創新,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深入挖掘基層經驗,實現農村黨建工作和農村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的時代抉擇。
面對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這一時代“考卷”,濰坊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常祖領帶領的調研組,將無數村莊用自主創新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梳理,用“村社一體化發展”這個“答卷”進行了積極回應,以“一個引領核心、三種組織方式、六種發展類型”為主要內容的推廣學用模式為我市“三個模式”增添了新內涵。
“一個引領核心”,即以村黨組織領導為核心。推動“村社一體化”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挑大梁的引領作用,在一個核心的引領下,我市探索出整鎮推進、多社合一、聯合發展“三個組織模式”,集體資產運營、土地股份合作、特色產業引領、勞務合作輸出、社會化服務帶動、三產融合發展“六種發展類型”,蹚出特色發展路徑。
高密市大牟家鎮邀請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專題輔導,整鎮全域探索“黨支部+合作社+為農服務中心”“黨支部+合作社+種糧大戶”“黨支部+合作社+集體土地”,共建立80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每村集體經濟收入增收都在5萬元以上,最高的達80萬元。
壽光東斟灌村以斟都果菜合作社為龍頭,連續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資金互助合作社,形成“三位一體合作”新模式。通過組建東斟灌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對全村畝土地進行股份制運營管理,名村民每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分紅元,其余土地收益的40%給農民二次分紅,60%作為集體收入。
坊子區洼里村在村黨支部的推動下,創新“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農戶”的“雙+”模式,通過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入社打工等方式,與天霞、眾意、東山等5個合作社聯合成立了玉泉洼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并建立聯合黨支部,逐步培育出“玉泉洼”有機果蔬品牌,洼里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多萬元。
各地區探索“村社合一”的方式各具特色,但路徑殊途同歸。回望過去的三年,我市農村黨支部的“火”越燒越旺,村集體經濟的家底也越來越厚實,農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數實實在在提高了。
◆改革穩步推進,實現蝶變發展
我市創新推行的“村社一體化”昭示著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路徑:緊扣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切入點”,找到了農村黨建工作與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在持續激發村莊發展內生動力釋放改革紅利的同時,促進了資源整合、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全市農村由內到外的華麗蝶變。
濰坊市從農業產業化到村社一體化,改革實效處處彰顯,截至目前,全市全面消除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村,10萬元以上村達到79%。
千軍萬馬齊振興,“村社一體”促發展。在濰坊大地奏響了更嘹亮的“豐收歌”、拓展著更寬廣的“致富路”、擦亮了“三個模式”的“金名片”,再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