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
山東天氣,10月1—3日降水過程具有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降水量大的特點,全省平均降水量超過10月降水量歷史極值。全省超7成地區出現暴雨,33站日降水量突破10月歷史極值。10月1—3日,山東出現大范圍強降水天氣過程,全省平均降水量為98.6毫米(圖1),超過10月降水量歷史極值(年96.5毫米)。博興站過程降水量最大,為.6毫米。2—3日,全省89站出現暴雨,其中9站大暴雨,33站日降水量突破本站10月歷史極值。1日,冠縣(63.8毫米)、武城(63.2毫米)等8站出現暴雨。德州(55.9毫米)站日降水量為本站10月歷史次多值。2日,博興(.6毫米)、平陰(.5毫米)等9站出現大暴雨,萊州(99.8毫米)、東阿(98.7毫米)等43站出現暴雨。博興、平陰等24站日降水量突破本站10月歷史極值,其中泰安有泰安、肥城、新泰3個站。
3日,淄川(98.8毫米)、高唐(98.2毫米)等37站出現暴雨。淄川、昌樂(97.3毫米)等10站日降水量突破本站10月歷史極值,其中濰坊(67.3毫米)連續2日破10月歷史極值(表1)。中央氣象臺2日發布今年下半年首個寒潮預警,這也是年中央氣象臺啟用現行預警發布機制以來,下半年發布的最早寒潮預警。為何今年寒潮來得這么早?
在氣象學中,寒潮有嚴格的“門檻”。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超過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超過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超過12℃,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小于或等于4℃的冷空氣活動稱為寒潮。
因此,冷空氣的強弱取決于冷空氣本身的強度和受影響地區的基礎氣溫。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說,“下半年的首個寒潮預警其實并不嚴格符合中央氣象臺寒潮預警標準,因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低氣溫并未降到4℃,也就是說不夠‘寒’。”“但由于前期溫度較高,強冷空氣帶來的溫度降幅較大,雖然南方不夠冷,但北方多地已經達到寒潮發布標準,考慮到綜合強度和可能的高度影響,中央氣象臺還是發布了預警。”
張濤表示,這樣的預警發布可以說是既破格又合規:破格在于指標略不足,合規在于預警發布規范中,特別針對此類指標不足的情形給出了可以酌情發布的規定。
氣溫“大跳水”可能是未來幾日公眾對于假期天氣變化的直觀感受。張濤提醒,公眾需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