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去年以來,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以黨建統領城市治理水平提升,通過推動組織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資源融合,實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黨組織服務城市發展能力、居民幸福感指數“三個明顯提升”。
深化組織融合,筑牢基層治理堡壘。牢牢把握城市基層黨建整體性、系統性建設要求,以組織融合統領網格構建,全面優化網格功能。一是優化網格設置。按照“方便群眾、便于服務、規模適度、全面覆蓋”原則,以每個城市社區至戶人口規模為標準,將原有9個城市社區、78個大網格調整為22個城市社區、個小網格。整合社區黨建、綜治、城管、市場監管、衛健等8類基層審批服務執法力量,將原有的多種管理網格合而為一,實現“一網統籌、多網融合”。二是健全網格組織。堅持“將黨組織建在家門口”理念,構建起“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組織架構,建立個網格黨支部、余個樓棟黨小組,引導余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黨員向網格黨支部轉接黨組織關系,為網格黨支部實體化運行夯實基礎。三是充實網格力量。從退休干部、退休教師、熱心居民、物業人員等群體中選聘名專兼職網格員。積極吸納在職黨員、樓棟長、物業企業、志愿服務者等加入網格工作團隊,開展“組團式服務”。制定網格員培訓管理、績效考核等辦法,每月根據考核結果落實補助待遇。今年3月初,面對新一輪新冠疫情防控嚴峻形勢,網格員協助街道做好小區值守、疫苗接種、核酸檢測等重點任務,為保障主城區20余萬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堅實防線”。
深化治理融合,推動治理提檔升級。強化問題導向,有效解決城市網格職責不清、權責不等問題,讓網格聚焦主業保穩定、守平安、促和諧。一是明確職責定位。在街道,持續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明確黨的建設、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等21大類95項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引導街道將工作重心聚焦到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上來。在社區,將網格職責明確為基層黨建、便民服務、矛盾化解、隱患排查、疫情防控等23項管理事項,取消開具的20項證明材料,明確權限邊界。二是健全治理體系。構建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為主體,業委會、物業公司和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治理架構,實現基層治理全要素統籌。建立問題“發現、研判、分類、處置、反饋”閉環式機制,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建成與政務熱線相銜接的工作平臺,對群眾反映問題,一般問題1小時解決、重大問題1天解決、復雜問題1周內形成解決方案。三是優化治理方式。探索推行以“微團隊”“微心愿”“微公開”“微議事”“微平臺”“微典型”為主要內容的“六微”工作法,在2個社區試點創建集矛盾化解、信息摸排、政策宣傳等8大類便民服務為一體的“智慧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推進網格治理精準精細化。完善“線上+線下”網格議事協調機制,線上依托“智慧黨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網上議事廳”,線下依托網格黨群服務站,打造“居民說事角”,選聘20余名律師擔任社區法律顧問,形成矛盾糾紛化解合力,目前已處置調處糾紛余件。
深化服務融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堅持服務供給與群眾訴求精準對接,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一是高標準打造服務矩陣。統籌用好物業服務用房及其他閑置場所資源,構建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多個網格黨群服務站的“1+N”黨群服務矩陣。按照總面積不少于平方米標準,新建或改擴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22處,將就業、社保、綜治等服務事項集中進駐,提供“一站式”服務。設置“百姓書吧”“四點半課堂”等功能服務區,引進76家社會組織為群眾提供蔬菜配送、家政服務、基礎醫療等專業化服務。二是創新推行特色服務。實施“雙報到+雙服務”模式,組織個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與社區協商確定65個共享清單和53個需求清單,名在職黨員掛牌黨員中心戶,到共建社區和居住地社區開展“雙服務”余人次。打造“火山紅韻”黨員志愿服務品牌,每個社區建立2—3支相對固定的黨員志愿隊伍,已開展糾紛調處、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務余次。三是深化居民自主服務。對98個物業服務缺失老舊小區,在社區黨委主導下探索推行居民議事會制度,形成“十條議事規則”,協商決定物業自治、基礎建設等事項,目前已有8個老舊小區居民通過議事協商,開展小區道路、綠地等公共設施建設。由社區黨委牽頭,成立由業委會、物業公司、居民代表共同參與的物業黨建聯席會,督促物業企業認真履職,目前83家物業公司配合社區、網格,在小區建設個電動車充電棚。
深化資源融合,推動基礎保障規范化。樹立“開放融合、集約共享”理念,推動各類資源向社區網格集聚,為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提供有力支撐。一是推進行業部門深度融合。推廣“群眾需要、社區呼叫、部門報到”的“1+12+N”模式,“1”即以社區黨委為主體,“12”即從公安、住建、綜合執法等12個與居民訴求密切相關的部門,各明確1支“駐社區服務隊”,開展日常服務;“N”即其他職能部門隨時響應社區呼叫。今年已解決用電改造、污水淤堵等居民訴求余件。二是推動工作力量下沉聚合。全縣兩個城市街道選派名人員下沉到社區,在每個社區配備2名以上專職社工。建立街道黨工委成員包網聯戶機制,帶頭擔任“小巷管家”,常態化開展家訪、接訪、回訪活動,今年已幫助解決就業、就醫等難題余件。三是推動社區網格經費整合。推動各類資金向社區網格傾斜,每個社區每年工作經費不少于6萬元,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每年不少于20萬元。出臺社區工作者職業化薪酬保障辦法,建立“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嚴格按崗位等級落實人員待遇。四是推動便民信息開放融合。整合社會治理、公安視頻等智能化信息資源,建立涵蓋建筑分布、居民信息、服務進展等信息的網格管理可視化系統,并對貧困戶、殘疾人、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進行標注,實現“指尖輕觸、民情盡握”。拓展“愛昌樂”APP功能,為群眾提供預約辦事、就醫指南、醫保繳費等50余項服務,實現群眾服務訴求一鍵響應。(劉強崔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