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著創業夢,昌樂縣營丘鎮黎家村的張珂大學畢業后返回家鄉創業,憑借對農業和農村的熱愛,全身心打造有機姜種植基地,將有機姜銷往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深挖有機姜生產潛能,研發有機姜系列深加工產品。在創業的同時,他還不忘帶動周邊村民致富,真正讓村民享受到有機姜種植帶來的美好“錢景”。
張珂展示種植的有機姜。(資料圖)
基質栽培的有機姜品質好、價格高
5月11日,走進昌樂縣營丘鎮黎家村的山東姜公生姜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一排排整齊的有機姜種植袋擺放在大棚內,種植袋內剛剛發出的有機姜苗長勢良好。“姜苗剛出來,一定要注意及時通風,定期進行噴灌。”該園區負責人張珂介紹說,現階段工作重心是要把控好棚內的溫度和濕度,預防高溫天氣把姜苗蒸壞。張珂每天都會觀察生姜的長勢,并根據天氣情況每日進行1-2次澆水降溫。
該園區采用了先進的基質栽培模式,一畝地可放置個有機姜種植袋,每袋可以種植兩棵姜苗,栽培過程不受土地條件的限制,不用擔心土地重茬影響,提高了土地與空間利用率。“采用種植袋獨立種植,給生姜提供一個密閉的生長環境,從根本上杜絕土傳病害的發生,從而達到不使用化肥、不使用農藥的目的。種植袋與土壤隔絕,土地里的重金屬就不會被生姜吸收,保證了生姜的安全問題。”張珂說。
基質栽培的有機姜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將有機肥、生物菌種通過水溶的方式用滴灌進行施肥,生產出的有機姜品質好、價格高。“我們這個有機姜大棚,每畝地收益大約在四萬到五萬元,一般姜田一年的收益大概在一到二萬元。”張珂說。
另外,園區還采用科技化管理,大棚裝有溫控、水肥一體化管網和自動滴灌、噴灌設備等,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就能全程監管,用數字技術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張珂查看有機姜的長勢情況。(資料圖)
發展企業的同時
還研發有機姜系列深加工產品
今年25歲的張珂是土生土長的黎家村人,對這片黃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年從青島農業大學畢業后返回家鄉創業,為家鄉發展作貢獻。憑借對農業和農村的熱愛,張珂創立山東姜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全身心打造有機姜種植基地。“大姜作為蔬菜的配料,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比較多,而有機姜更加注重生姜的品質,未來發展前景大。”張珂說。
該園區共建設高標準有機姜大棚個,目前24個大棚已完成有機姜定植。生產出有機姜后,張珂試探著打開外地市場,將有機姜銷往上海、深圳等地。“我們的有機姜價格穩定,每斤25元左右,銷量一直很好。”張珂說。
有機姜有了銷路后,張珂又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標準化種植和經營體系,逐步研發推出有機姜酒、姜飲料、姜醋等有機姜深加工產品。年5月份,他還與中國農業大學的葡萄酒專家達成共識,共同研發了生姜發酵酒和生姜蒸餾酒,并已投產。“這兩款酒銷量也不錯,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張珂說,目前他們與省內的健康小屋、隆力奇集團達成共識,正在進行進一步的合作。另外,該公司還計劃在未來三年時間內,將有機姜種植面積擴大到畝,有機姜產品種類擴大到10種,形成有機姜系列深加工產品。
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
張珂在發展企業的同時還不忘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在他的帶動下,黎家村、營丘村、小北村等附近村莊的20多名村民加入園區,參與到種植、管理等工作中,每年有了5萬元左右的固定收入。
張秀芬正在有機姜大棚內干活。
記者采訪時,今年65歲的黎家村村民張秀芬正在大棚內干活,這是她進入園區打工的第三年。以前,張秀芬家里種著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年收入很少,農閑時,她到處打零工掙錢。得知園區用工后,她便來了。“我在這里干活,一年能掙四五萬塊錢,沒想到在家門口還能找到這么好的工作。”張秀芬說,在這里干活不累,離家也近,中午還能回家休息,非常方便。
在每年5月份的有機姜種植期和10月份有機姜收獲期,張珂的生姜示范園還能帶動周邊近人就業,真正讓村民享受到有機姜種植帶來的美好“錢景”。“村民在這里打零工一天能收入元,優先選用周邊村的村民。”張珂說。
企業富了不算富,能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才是張珂返鄉創業的初心。張珂表示,下步他將繼續深挖有機姜的生產潛能,提高生姜的附加值,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帶動村民一起致富,為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標題:《“95后”青年帶領村民描繪美好“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