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大運河文化帶上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如陪都文化、藩鎮割據文化、碑刻文化、鄉土民俗文化、衙署文化,它們都以寶貴的建筑文化遺產為載體默默傳承著,加以挖掘與利用必將綻放出瑰麗的光彩。
陪都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大名曾7次作為陪都,歷經戰國至金朝的千年時間,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陪都文化。
大名能為大小朝廷十五次國都陪都,乃形勝之地也。東接齊魯,西連秦晉,北靠燕趙,南控楚魏,交通又有古黃河(古黃河歷史上曾三次流經大名),古大運河(今衛河就是隋大運河的永濟渠段)、與漳河(隋、唐、宋、元有多次關于漳河漕運之記載)水運之便,陸路西至秦川太行、東通東岳泰山的官驛大道的地利之便。又有四省(晉、冀、魯、豫)咽喉,七省(晉、冀、魯、豫、陜、皖、蘇)通衢之稱,而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魏州者得天下,失魏州者失天下”的諺語,北宋又有北門鎖鑰之名,這也是大名人值得驕傲的一章。民國以來,鐵路交通逐步發達,建國后省域重新劃分,大名才失去交通樞紐、中心城市的地位。
由于黃河水泛濫,導致漳河、衛河河水泛濫,引發洪災,北宋大名城不幸被水埋于地下,永遠消失。也正是這一原因,地下的城市城墻、建筑物、構筑物、器皿等遺產保存的較為完好,且類型豐富。
藩鎮割據文化
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田弘正
田承嗣(公元年-公元年),平洲盧龍(今河北薊縣)人,出生于一個軍人世家。祖父田璟,為鄭州司馬。父田守義,官至安東副都護,以豪俠聞名。
田弘正(公元年—公元年)原名興,字安道,唐平州盧龍(今河北薊縣)人,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從侄。安史之亂以后,北方藩鎮割據,不聽朝廷政令,自行任命官吏,自行制定法律,自行征收賦稅。他們職位或世襲,或被部將奪取,朝廷不能干預,儼然獨立王國。藩鎮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特別是充當衛隊的牙兵,更是瀋鎮割據的核心力量。魏博鎮據有魏州、博州、相州、衛州、洺州、貝州、澶州七州(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東西北部一帶,包括現邯鄲市大名縣、魏縣、臨漳縣、館陶縣境內),是河北三大鎮之一。田承嗣是安史降將,先降后又復叛,目無朝廷,為所欲為。
唐廷無力征討這些藩鎮,又怕他們再生事端,于是對他們實行了籠絡政策,屢屢加官晉爵,委任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唐代宗李豫甚至還將其女永樂公主下嫁給田承嗣之子田華,以示恩寵,欲結其心。但田承嗣本性兇顧、反復無常,皇帝的恩寵,只能使他志滿而驕,更加肆意妄為。他征收重稅,修繕城池,強征所有壯丁從軍,留下老弱耕作,數年之間擁兵十萬之眾。還專擅轄地內政治、經濟、財政,官吏全部由自已任命,戶口不向朝廷通報,而且從不向朝廷繳納稅賦,使得魏博鎮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田承嗣看出朝廷的虛弱,之后,他的分裂割據活動開始越演越烈。及后,唐朝廷忍無可忍,調動了八個藩鎮的兵力進討魏博鎮,最終無疾而終。田承嗣始終不上朝,據七州之地,擁軍隊十多萬人,成為河北三鎮的最強者。及至田宏正,“悉除河北故事”,向朝廷獻上魏博七州地圖,等待朝廷任命官員。唐憲宗任命其為檢校工部尚書、魏博節度使,后為唐廷征討李師道,大獲全勝,至元和末年,唐王朝重新出現統一的局面。
元和十五年,長安發動政變,憲宗死而穆宗立,受制于宦官,藩鎮戰亂四起。穆宗調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不久,田弘正在成德為裨將王庭湊所殺,時年五十八歲。
魏博是河北大鎮,自田承嗣以來,已歷六世,割據四十九年。田弘正被牙兵擁立,歸順中央,無論其初衷為何,實屬難能可貴,且客觀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其奉詔征討諸藩鎮割據勢力,對國家一度重新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魏州稱帝的后唐莊宗李存勖
晉王李克用死后,其王李存勖繼晉王位,成為獨立的割據政權晉國之主,仍用唐朝年號“天佑”。李存勖時年二十四,由其叔父振武節度使李克寧掌握兵權。李克寧此時受其妻和李存顥(李克用的養子)挑唆,企圖“兄亡弟立”繼李克用的晉王位,先擅殺大將李存質,并伺機再謀殺李存勖。李存勖接到告密后,殺李克寧,從此掌握全部軍政大權。
李存勖“乃下令國中,禁盜賊,恤孤寡,征隱逸,止貪暴,峻堤防,寬獄訟”,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他又嚴格訓練軍隊,規定騎兵不見敵人不得乘馬,隊伍排好以后不得亂走,行軍期限確定后不得誤期等等,違者必斬,因此軍隊的戰斗力大為提高。政治和軍事措施為其“王霸之業”奠定了基礎。
光元年(公元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是為后唐莊宗,改元同光。“時唐國所有凡十三節度、五十州”。這年10月,李存勖親率大軍南渡黃河,進攻后梁,一路勢如破竹。第三日即破梁中都,擒后梁大將王彥章以下將吏多人。第八日晨,后唐大將李嗣源進抵后梁都城,開封府尹開城門迎降。當天唐莊宗進入開封,梁文武百官在馬前謁見。梁末帝被其部將所殺,后梁亡。12月,后唐遷都洛陽。同光三年(公元年)九月,唐莊宗派皇子李繼岌及郭崇韜伐前蜀。11月,蜀主王衍降,前蜀亡。后唐“得(蜀)節度十,州六十四,縣二百四十九”。
魏州轄貴鄉縣、元城縣、魏縣、館陶縣、冠氏縣、朝城、莘縣、昌樂縣,包括現邯鄲市大名縣、館陶縣、魏縣境內區域。
碑刻文化
大名石刻博物館位于大名縣城東3.5公里處的大名府故城遺址內,占地面積15畝,始建于年。現存石刻二百多件,主要以碑刻、墓志、石雕為主。著名的有“五禮記碑”、“朱嘉寫經碑”、“程子視箴碑”、“馬文操神道碑”、“嘉靖皇后家族諭祭碑”、“米文辯墓志碑”、“黃立極墓志銘”等。碑刻不僅記載著朝代的歷史,還展示著雕刻本身的技術與文字技藝,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文化體系。
1、五禮記碑價值
五禮記碑,佇立于石刻館中心,該碑可謂“全國石碑之最”。唐代書法家柳公權及北宋徽宗皇帝趙佶先后為五禮記碑撰寫碑文,柳書剛勁秀麗,瘦金書體的瘦硬勁挺,因此此碑具有重要的書法研究意義及藝術價值;五禮記碑自始立到改刻,均與當時的政治、歷史背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碑文所涉史實較廣,為研究唐王朝與藩鎮及鄰邦的關系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參考資料;該碑石采自古黎陽(今河南浚縣)境內,從巨碑的拖運到豎立,既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驕橫與殘酷,也反映了勞苦大眾和建筑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因此,該碑所具有的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不言而喻。
2、朱熹寫經碑價值
朱熹寫經碑,又名“朱子太極石刻”,佇立于石刻博物館的北廊。碑文摘錄了《易經》總義,概括宇宙世界的變化原理。碑文由朱熹親書,其門生蔡元定刻石,字體風格古樸,筆力遒勁,具有重要歷史、書法、雕刻價值。
3、馬文操神道碑價值
馬文操神道碑,全稱《大晉故贈秘書監馬公神道碑》,立于后晉天福六年(年),現位于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碑文為五代著名史學家賈緯撰文,高廷矩書丹立碑,主要刻記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晉對其家庭后人的冊封,對考據五代時期的歷史軼事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該碑刻精美流暢,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價值,同時為研究五代時期的雕刻裝飾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字體為行書,行云流水中透出剛勁,有很高的書法價值,開啟了行書碑文的先河。
4、大名羅讓碑價值
羅讓碑位于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康堤口村南,立于唐昭宗龍紀元年(年)。碑文由朝議大夫、左散騎常侍公乘仁撰文,文林郎、檢校尚書鄭褒書并篆額,主要記述羅讓之子羅宏信代樂彥楨為魏博節度史之事,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節度使制度和藩鎮割據勢力的發展,是研究唐安史之亂后的社會歷史背景的珍貴史料。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狄仁杰祠堂碑價值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孔莊村北。祠堂是魏州人民為懷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年)為其建造的生祠。該碑由馮宿撰文,胡證篆刻、書丹。此碑以篆、隸為根基而作楷書,中鋒運筆,舒展渾厚;結體全然正面取勢,字字磊落莊肅、氣宇軒昂;布局充實茂密,有行無列,行距狹小,字距緊密,但字內洞達開張,風格清雄勁秀,極具書法研究及藝術審美價值。碑文記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時的政績和重修此碑的經過,為研究武則天及唐史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鄉土民俗文化
古時候,大名城多居達官顯貴,富賈紈绔,閑情雅趣,尋歡做樂,其花樣百變出新。而掙扎在社會低層的民間百姓,豐年祈福,或者為了謀生,往往費盡心機,靠手藝行走江湖,造就了大名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大名草編利用隨處可見的麥秸稈,編織出超凡脫俗、造型奇特的工藝品,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傳說、布老虎、泥塑、柳編、風箏、煙火故事、木版畫、掐辮子等等古色古香的民間文化閃耀在村村寨寨,成就了多項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運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哺育了大名人民,在大名運河兩岸,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運河文化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類型豐富、文化內涵深厚的特點。包含有廣泛流傳的諺語和船工號子;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獨特的民風民俗;富于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它們是先民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源遠流長的華夏民族的重要見證,是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和對外聯絡的橋梁和紐帶,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歷史價值。其中具有代表性之一的民俗文化——廟會,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深受群眾歡迎。
廟會又被稱之為“過廟”,在大名不同的村鎮中擁有很多叫法,比如上廟會、趕廟會等等。廟會淵源于集市。相傳,神農時代“日中為市”,太陽升至中天進行集市,互通有無,做好交易就散伙。后來,農業、手工業有了發展,商業隨之繁榮,出現了固定的交易場所,地點常固定在交通要道或衙門附近。南北朝時,崇尚佛法,大興廟宇,于是活佛升天或菩薩誕辰之類盛會應運而生,游客紛至沓來,商人見有利可圖,便來廟前設攤,兜售生意,這就是以寺廟為中心進行交易活動的廟會的由來。
大名地區“過廟”的歷史悠久,是較為常見的鄉土文化,百姓們常常把“過廟”當成一種節日。廟會的內容極其復雜,在封建社會時期常常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或宗教色彩,如求雨祈福、拜佛求子、求升官發財等,都代表著當時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新中國的成立后,隨著各級政府的宣傳和人民知識水平的提高,當地百姓逐漸摒棄了這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廟會也變成了人們買賣交易、娛樂消遣的集市。在大名的廟會上有很多的娛樂表演項目供百姓們欣賞和參與,比如踩高蹺、舞獅子、雜技、武術等民間藝術,極大地豐富了大名人民的群眾精神文明生活。
衙署文化
大名府故城先后多次作為國都陪都,曾經是叱咤風云年的大都市。故城明初毀于水患,都指揮使吳成異地修城,歷經明、清、民國至今多年,民間有72衙門之說。大名兩座城,曾經是郡、州、府、路、
省、道、縣、市等行政機構的治所,還是都督府、節度使、天雄軍、總管府、總督府、總兵、鎮守使衙門等大軍區一級的軍事機構駐地,又是直隸巡撫衙門、河北第一省會、三省總督府所在地,河北道喊出了“河北”第一聲。城內同時有三級政府機關,大名、元城兩縣時常附郭,形成了一城多衙現象。在大名,衙門口之多、之全,全國鮮有城市能比。
大名府署位于今大名縣前街北頭路北。明建文四年(公元年)自故城徙建,明清為府署,年2月,廢大名府入大名縣,大名府署改作大名縣署,直至年5月日偽棄城逃往邯鄲,方結束作為行政公署的歷史。
大名府署自南向北共有五堂,每個堂與附屬建筑也形成一組建筑群,衙舍大小有八區,府吏房間不在其內,建筑群層次分明。大名府署最南端,在縣前街與南順城街交叉口略北建有一座“天雄古治”木質牌坊,木坊左右兩側建有鐘鼓樓,后廢棄。“天雄古治”高約9米,寬約9米,是大名府署迎門坊。在喧嘩口臨南大街處,建有一座“河北雄藩”木坊。再北,是照壁,照壁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轅門,東“屏藩三輔”,西“表率七城”。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