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南樂縣隸屬河南省濮陽市管轄,但在明清時期,它卻屬于今天河北省的前身直隸大名府管轄。南樂縣今天有多平方公里的面積,考慮到周邊縣廢并和新置等行政區劃變動不算太大,因此這個面積在明清時期也應該和現在差不太多。南樂縣在歷史上受黃河、漳河和衛河等河流改道、泛濫影響較大。
光緒二十九年南樂縣全圖
就這樣一個面積不大、洪災頻繁的小縣,在歷史上卻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它被認為是“百王之祖,萬圣之宗”、“造字圣人”倉頡的故里。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圣。據記載,他受啟發鳥獸的足跡的啟發,創造了漢字。如果說神農氏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及醫療問題,有巢氏解決了人們的居住問題,燧人氏初步解決了人們所需的能源問題,黃帝建立了社會的秩序,這些能夠使人類與動物得以區分開來,能夠獨立的、創造性的走出文明之路,那么史皇氏創造的文字則使人類的發現、發明、創造的各種成果能夠有效的積累下來,不至于隨著天災、人禍、戰爭等因素把這些成果抹殺,從而使后人在前人留下寶貴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走向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才有了今天這個生機勃勃、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
康熙《南樂縣志》中的倉帝陵
對于倉頡的紀念設施,清光緒二十九年(年)《南樂縣志》的壇廟和古跡里都有記載:
其中“壇廟”條:
倉頡廟,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倉頡陵右,創建不詳何代,明成化中重建(時于陵右得一石碑,有繪形,額曰上古遺像)弘治七年重修有碑,(載陵之南曰五龍口,東曰蓮花池,西曰繁水縣,北曰黑龍潭,訪廣數里,為代奉祀田四至)崇禎九年復修,嗣是屢有修葺。
倉陵四周共地六十七畝,廟基長六十步寬四十步,計小地十畝,陵基長三十六步,寬十六步,計小地二畝三分,下余祭田五十四畝七分,廟前漳河再坍十二畝存。
清康熙《南樂縣志》中的倉帝廟
“古跡”條:
倉頡陵,在縣西迤北三十五里吳樓村北,嘉靖中知縣楊守慶立碑于陵前,久廢。隆慶五年知縣劉弼寬建石坊題曰倉陵今存?悸肥,史皇氏倉帝名頡,居陽武而葬利鄉,利鄉未詳沿革,今山東壽光、河南開封、陜西白水俱有倉頡墓,以漢倉亭考之,此處近是。
從記載來看,南樂為倉頡故里之說在歷史上也有爭議,雖然南樂縣有倉頡廟及倉頡陵,以及有較為廣闊的供祭祀用的田地,在官方修撰的文獻記載上也給予了確認,但在山東壽光、河南開封、陜西白水等地也都有倉頡墓。其中南樂縣之說,是以漢“倉亭”進行考證的。
倉帝廟照片(來自網絡)
南樂縣另外一個特點是在歷史上用過的名字較多,并且它所用之名在今天國內一些地方還在使用。
南樂在兩漢朝為樂昌縣,晉朝改為長樂縣,南北朝后魏仍為長樂縣,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復分魏縣置昌樂縣,后置昌樂郡,隋開皇初廢郡,置繁水縣。大業初,昌樂縣省入繁水,唐復置昌樂縣,繁水縣省入昌樂,五代時期后唐追尊的文皇帝、獻祖名為李國昌,為避其諱“昌”,改名為“南樂”,歷經宋元明清,此名一直用到今天。
清光緒年間的南樂縣城圖
南樂縣在歷史上曾經用過的名字分別有樂昌、長樂、昌樂、繁水等,今天除了“繁水”一名未見使用之外,其他的三個名字仍然被國內其他地方所使用,其中昌樂縣在山東省濰坊市,樂昌市在廣東省韶關市,長樂區在福建省福州市。
此外,南樂縣城池以“周六里一百三十步”的規模,在清朝直隸大名府各縣中不算太大,比起府城(含大名、元城)9里、滑縣9里、長垣8里的城墻來說,僅大于清豐縣和內黃縣“周五里”的長度。
民國南樂縣城圖
據清朝《南樂縣志》記載:
城土筑,方城,周六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闊各一丈,元季樞密副雕鶚新筑。明弘治間,知縣王德復加筑鑿,陳邦器繼修,創建窩鋪。馬馴增建敵臺,四門護以月城,隍外環以大堤。嘉靖初,周昊再修。十五年,葉本始易四門城堞,以磚環城,創水溝十六道。三十四年,知縣路王道大加增筑,繞城雉堞悉易以磚。崇禎十二年,知縣鎖責奉旨磚修,一月告成;是屙樦挝迥曛涟四辏瑢医浰,知縣蔡瓊枝屢修,不致大壞。九年十年,水災益甚,三河交沖,幾為蛟窟。后水勢稍殺,復加修治,終未鞏固?滴跏,知縣方元啟力加修固四門樓,東曰:跨濟,西曰:帶河,南曰:瞻洛,北曰:拱辰。四敵樓,劉仙源建。東曰:來紫,西曰:綏遠,南曰:威寧,北曰:靖彝。四角樓,馬馴建。至康熙十二年,方元啟俱重修。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的南樂縣城衛星圖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南樂縣城自建城之后,經過很多次重修,這在縣城建設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南樂縣城之所以屢屢被毀、重修,和其境內兩條主要河流衛河、漳河有著密切關系,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