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濰坊,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用知識發展新農業、用智慧建設新農村,他們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鄉村好青年”。如今,1.7萬名“好青年”活躍在濰坊的鄉村田野,用辛勤汗水丈量新農人的幸福小康生活。
濰坊是農業大市,農業一直是濰坊的優勢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到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和視察山東時,兩次提及“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始終堅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近年來,團濰坊市委啟動“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通過政治鏈、產業鏈“雙鏈”培養模式,努力為實現鄉村振興鍛造一支有情懷、接地氣、帶不走的“生力軍”,把鄉村振興的種子播撒在大地上。
政治鏈:育魂固本把方向
團濰坊市委把“政治性”擺在首位,創新“政治鏈”培養模式,通過把牢政治標準選人、強化政治引領育人、突出政治導向用人的全鏈條、一體化推進體系,培育出一支政治立場堅定、作用發揮突出的“鄉村好青年”隊伍。
在工作方向上,團濰坊市委始終堅持“黨建帶團建”,把“鄉村好青年”納入組織部門人才工作體系,與濰坊市委組織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的通知》,明確“鄉村好青年”中團員入黨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從制度上為“鄉村好青年”政治進步提供政策依據和程序保障。
為更好地給“鄉村好青年”成長營造政治環境,團濰坊市委還與濰坊市委組織部聯合設立鎮(街道)青年人才黨支部,明確青年人才黨支部發展黨員指導計劃單列,其中,“鄉村好青年”將被優先推優入黨。這就為更多鄉村優秀青年向黨組織靠攏提供了“綠色通道”,真正把農村最優秀的青年人才緊緊凝聚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周圍。
“萬名優秀青年遞進培養”計劃、鄉村振興“星火計劃”……市縣兩級組織部門實施的一系列人才培育項目為“鄉村好青年”提供了寶貴的平臺。團濰坊市委積極對接各級組織部門,為組織部門和“好青年”搭建起橋梁紐帶。
在市級層面,把“村村都有好青年”選培計劃融入組織部“萬名優秀青年遞進培養”計劃,每年從“鄉村好青年”中優選人到先進地區培訓交流;在縣級層面,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高密市率先試點成立鎮鄉村好青年黨支部,昌樂縣依托縣委組織部鄉村振興“星火計劃”,優先從“好青年”中發展黨員。
讓優秀的農村青年從幕后走到臺前,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儲備青年骨干——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團組織無人干事的問題,為基層黨組織輸送了新鮮血液,為創新提升“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年度濰坊市“鄉村好青年”中,已有人成為村(社區)后備干部,人被推薦擔任村(社區)團組織負責人。
產業鏈:加油助力促發展
年11月30日,濰坊市第十二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決賽現場上人頭攢動,氣氛活躍。與以往不同,此次大賽單獨設立“鄉村好青年”組。經過激烈角逐,“康養+”等3個項目分獲該組前3名,并獲得大賽提供的豐厚獎金和信貸支持。
“產業鏈”是團濰坊市委“雙鏈”培養模式的另一個重要鏈條。如果說“政治鏈”主要圍繞培育合格的接班人,那么“產業鏈”就是培育更多優秀的建設者。團濰坊市委緊密結合“鄉村好青年”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需求點,為其“扶上馬、送一程”。
圍繞“鄉村好青年”技能需求,團濰坊市委聯合專業機構,探索“共青團組織人員、培訓學校安排師資、職業學院提供保障”的能力提升工作模式,累計舉辦24期培訓班,培訓超過2名“鄉村好青年”。此外,還邀請省內外專家進行專題培訓,并通過新媒體定向推發國家政策、先進理念、農業技術等知識,讓“鄉村好青年”足不出戶“知天下”。
圍繞“鄉村好青年”資源需求,團濰坊市委堅持“抱團發展”理念,組建市縣鎮三級“鄉村好青年聯盟”,通過加強會員間溝通交流,打通鏈條、結鏈成網,推動聯盟成為其成長的動力源泉。此外,團濰坊市委還在各級青聯、青企協單位與“鄉村好青年”之間搭建橋梁、鏈接資源,推薦符合條件的好青年和創業項目進入青聯、青企協,打通青創資源供需鏈條。
圍繞“鄉村好青年”政策需求,團濰坊市委積極推動“魯青基準貸”“魯青擔保貸”“鄉村好青年貸”等優惠政策,為其提供貸款支持,同時邀請扶貧辦等部門的業務骨干為“好青年”講政策、講辦法、講流程。年,全市各級“鄉村好青年”共申請各項貸款人次,累計金額2.87億元。
選良才:雙向嚴選樹榜樣
自工作啟動之初,團濰坊市委就把選好人、用好人作為工作關鍵,通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雙向嚴選,確保將更多符合條件、帶動示范能力強的青年納入選樹范圍。
身邊的榜樣要由身邊人來選,自下而上層層推薦是基本步驟。團濰坊市委創新提出評選“六步工作法”,由村兩委會議和村民“陽光議事日”推薦提名人選,并表決通過最終結果,讓群眾了解到底提名了誰、推薦了誰、誰是本村好青年。此外還探索退出機制,對“好青年”實施動態管理。團壽光市委專門明確黨群評價低、示范帶動不強和違紀違法“三條紅線”,堅決清退觸碰紅線的入選青年。
優秀的榜樣要擴大選拔視野,自上而下多方推薦是重要途徑。團濰坊市委既瞄準生活發展在農村的青年群體,又主動聯系支持家鄉發展的在外青年;既注重致富能手、優秀退役軍人等本地青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