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太公神香起源于西周時期,是姜太公封于齊建都營丘時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加工技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營丘深厚的文化歷史給后代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和民間手工技藝。太公神香的產生與傳統的宗教崇拜和民間的民俗禮儀有關,太公神香因產生于齊國奠基者姜太公的封地,所以,史稱太公神香。
太公神香歷史悠久,與姜太公有著密切的聯系。西周建國后,分封諸侯,為周屢建奇功的姜尚封地營丘,建立齊國,國都就建在現今的昌樂縣營丘鎮古城村。太公治國有方,施政有道,造福百姓,享譽千里,那時的齊國興旺發達,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強國。
被姜太公所封的各路神仙看到太公把齊治理的這樣好,也都想為齊國子民辦些好事,顯示一下自己的神功,也不愧為神仙一場。但苦于沒法和世人聯系(因為大部分神都是已故的戰將和功臣)。這事被太公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經過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了辦法。史傳姜太公教當地人把榆樹皮(有粘性)磨細,加上鋸末子和香料,捻成細條,干后一點就著。誰要有什么心事,點上幾根,隨著一縷青煙、伴著撲鼻的香味,直沖上天,同時心里默默祈禱,把心中的愿望講給各路神仙聽,以寄托人們的情感和相思。隨著青煙和香味的到來,各路神仙也就知曉了人們的愿望,并幫助人實現心靈所求之事。從那時起也就有了“縷著煙上了天”的說法。因為所燒的木條很香,也就順理成章的把它叫“香”了。
歲月如煙,滄海桑田。歷史的過客匆匆而去,生命的記憶卻不曾流失。齊國遷都于臨淄后,所留原城稱“故城”后改稱“古城”,太公親授的制香技術也就留在了現在的古城村,其制香技術也在當今的古城村世代傳承,被稱作太公神香。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如今,不僅成為古城村的一大經濟支柱,而且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將博大精深的齊文化渲染發揚。
太公神香的制作原料為木料鋸粉末、榆樹皮粉、香料等。它的制作工藝分為四步:
第一步:選料。太公神香骨料的主體,主要是沒有異味的木粉和榆樹皮粉。
第二步:配料。首先將所選木料、榆樹皮做切制、粉碎處理,采用揀、摘、揉、刮、篩、涼以及切、搗、碾、鎊、挫等方法,除去雜質、水分和變質的部分,使其大小規格滿足要求,細度一般在目左右。
榆樹皮粉的作用是將骨料粘結在一起,使做出來的香結實,有彈性而不易折斷。榆樹皮粉的質量也不一樣。質量最好的是樹皮中的芯皮,外部的老皮不起用。不含老皮的俗叫白榆粉,含老皮的俗叫紅榆粉。榆皮粉和木粉的比例,重量比為1:1—1:2。
香料可以是多種天然香料,如檀香,沉香等。也可以有多種中藥中的香辛料,如八角,茴香等。加入藥物香料的可以成為提神醒目的藥用香。
料配好以后,要盡量攪均,使其充分混合。加入20%—40%的攝氏度開水,將原料燙至能夠和成一塊,俗稱香泥,再將和好的香泥溫度涼至自然溫度。
第三步,制作神香。將和好的香泥放到專用的樁里,再用杠、楔子等專用設備,一次一次用力往下壓,隨著壓力的增大將香泥壓制成條狀。通過出口,放置在蒲囤子上。
第四步,涼曬。將壓制好的香,放于長短不同的器具中分割晾干,最好是陰干。太公神香,高度一般在80厘米至厘米。俗話說的燒高“香”就是指“太公神香”。
作為我國文化和旅游部的重點工作之一,“東亞文化之都”是落實“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倡議”的重要舉措,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聯合宣言的重要成果。通過“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向世界展現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嶄新面貌,對推動國內城市文化建設、亞洲區域文化交流合作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濰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日韓隔海相望、毗鄰而居,地緣相近、文化相通。創建“東亞文化之都”,濰坊正在努力。ǚ端鼐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