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盆大雨從天降,大勇大愛戰洪水。
從8月10日到8月12日,今年第9號臺風“利奇馬”登陸黃海沿岸前后,一場百年難遇的洪水肆虐山東大地,一場人與天爭的恢弘戰斗也隨之展開。
天災面前,山東的黨員干部群眾,肩并肩勇戰洪水,以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期山東人民大勇大愛新形象。
讓我們以慢鏡頭,看看每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領略新時期山東人的新形象。
1,一個村民小組長的最后一刻
8月12日,根據報道,日照市莒縣東莞鎮孟家洼村村干部孟凡勇,11日在疏通涵洞管道過程中被洪水沖走,經過長達10個小時的搜救,最終得知其去世的消息。
遺體被找到時,孟凡勇身穿橘紅色工作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為一名基層干部,他仍然堅守在暴風雨的一線,涵洞上方雜枝為孟凡勇當時清理出來的雜物,他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攔截洪水的最后一道防線,守住了一方百姓的家園。
8月11日,孟凡勇因在疏通涵洞管道過程中被洪水沖走而第一次見諸報道時,他的名字被寫作了孟凡永,這說明當時了當時報道的緊急,而括弧注明其身份是村民小組長。就是這么一個處于最基層的“小組長”,在村東大片積水淹沒田地需要排水減災時英勇走在前面,詮釋了山東人在大災面前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
2,勇敢的“兩跳”
一跳:8月11日,山東省臨沂市受臺風影響持續遭暴雨侵襲。在蒙陰縣,路面上的大量垃圾被沖進排水溝造成了堵塞。為了盡快讓排水通暢,蒙陰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垃圾填埋場工作人員王吉坤,毅然跳進一米五深的排水溝,徒手清理堵塞下水道的垃圾。
二跳:8月11日13時,沂河臨沂站流量達每秒立方米,分沂入沭河道水面上升4米多,泄洪量最高達到每秒立方米。中午涵閘出現險情,當時閘門接近關上,但是水位仍在不停上升,扔下去的沙袋都被沖走了,眼看洪水就要漫過閘門,這時69歲的顧建祥縱身跳進了河水中。顧建祥用雙手抓緊幾個沙袋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基礎,大家趁機迅速往河里填沙袋,終于把閘門關上,堵住了倒灌的洪水。閘門的背后是萬畝良田。
干部群眾共赴洪難,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英雄凱歌。
3,煙臺民警當起“臨時電線桿”
8月12日上午,煙臺芝罘區楚鳳二街北頭,電線桿被狂風吹折,電線掉在瀝青馬路上,為防止車輛碾壓發生漏電事故,兩位執勤民警分別站在馬路兩邊,當起了“臨時電線桿”,一輛輛汽車從兩人手舉的電線底下通過。
煙臺兩位民警當起“臨時電線桿”,這是責任心的體現,沒有為民服務的責任心,就不會有如此溫情脈脈的“電線桿”。
4,一次次的敲門轉移
從8月10日8時至11日3時的19個小時內,昌樂喬官鎮觀測點累計降水量.9毫米。昌樂喬官鎮南巖北村村東南角距離南巖河50余米。8月11日凌晨,隨著降雨量逐漸增大,水流越來越湍急,為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喬官鎮黨委政府派出疏散隊伍,一次次敲沿河村民的門,讓他們迅速轉移。據統計,單單在11日凌晨,在黨員干部的幫助下,僅在南巖北村就有25名群眾得到安全轉移,無一人傷亡。
根據報災系統統計,截至8月11日12時,山東共有濰坊、臨沂、日照等12個市緊急轉移安置群眾共計人。
瞬間詮釋大勇大愛,一次次瞬間成就永恒。跳堵閘門的69歲顧建祥回憶說:“后來他們和我說,最后拉我上來的是咱們區里的陳書記。”“咱們各級領導都在堤上和我們一起抗洪搶險,我當時也沒有什么好擔心的,還好最后閘口及時關住了。”從黨員領導干部到子弟兵到公安干警到消防員到基層群眾,他們在自然災害面前,膽向臺風生,人逆臺風走,“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共同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英勇無畏的抗洪凱歌。
山東,一片紅色文化和仁義文化交織的大地,古來不缺大義,今天不缺英雄。臺風已經走過,但洪水還未退去,我們需要向這些瞬間的英勇行為學習,繼續用行動擔當使命,用勇敢和愛心打贏防汛抗汛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