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陟東旭
年6月26日,一則新聞轟動全國:蔣軍空軍飛行員劉善本,駕機起義飛到了延安。
老蔣聽了消息氣急敗壞,癱軟在椅子上。
這等于抽了自己一記耳光,由此產生可怕的連鎖效應。
老蔣得知劉善本的家人尚在國統區,而我方一定會全力營救,就下令軍統毛人鳳對其家屬嚴密監視,希望能抓住我地下組織成員,以解心頭之恨。
老蔣判斷沒錯,這時候周公已經給潘漢年下令,讓他想方設法營救劉善本的家屬。
隱蔽戰線的斗爭,拉開了帷幕。
那么,劉善本是如何到了延安,他的家屬最終命運如何?
劉善本,年出生于山東昌樂泊莊一個小康之家,衣食無憂,受到良好的教育,17歲那年考入北京大學附中。
年高中畢業后,恰好杭州筧橋中央航校招生,劉善本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竟然被錄取了。
3年后,劉善本從航校畢業,當即被分配到蔣軍空軍八大隊,成為上尉飛行員,駕駛的是轟炸機。
抗戰初期,他曾經駕駛轟炸機,作為遠程轟炸部隊的一員襲擊日軍。
眾所周知,抗戰初期中國的飛機主要是蘇聯飛機,比如伊15等。這些飛機又老又舊、性能落后,根本不是日本零式戰機的對手。
加上年蘇聯和日本握手言和,停止了對中國的軍售,中國空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實力無法與日軍抗衡。
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對日本宣戰,開始參加中國抗戰,包括對中國空軍公開予以支持,給中國提供了不少先進戰機,包括B-25米切爾轟炸機。
這些飛機性能先進,戰斗力強,但中國當時缺B-25的飛行員。
在此背景下,年,劉善本被派往美國學習駕駛技術。之后,劉善本繼續在空軍八大隊服役,駕駛轟炸機參加抗日戰爭。
經過艱苦的抗戰,中國人民終于取得勝利,人們都認為,戰亂頻仍的中國應該休養生息,建設國家。
在全國民眾的期盼中,國共從年8月底開始在重慶進行和談,并于當年10月簽訂了《雙十協定》,災難深重的人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年6月,戰爭還是爆發了。
老蔣為了實現獨裁,對解放區發動了進攻。
這時候,劉善本覺醒了,軍人是保衛人民、抵御外侮的,如今他卻有可能被命令駕駛飛機轟炸本國人,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他開始苦苦思索。
早在美國學習的時候,劉善本就閱讀過英文版的《紅星照耀著中國》(即《西行漫記》),對延安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后來,他又閱讀了一些革命書籍,更加深信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加上這些年他目睹蔣軍的腐敗,更加向往圣地延安,決定駕機起義。
他開始等待時機。
年6月23日,劉善本接到駕駛轟炸機運送美國軍援的任務,路線是從上海出發,飛往昆明,再將昆明機場的軍火運到成都機場。
劉善本意識到,這次航行路途遙遠,自由度高,起義的機會終于來了。
可是,自己只能一個人起義,難以帶著家人一同去延安。
一旦自己去了延安,蔣軍一定不會放過自己的家人。
因為自己連累家人,這是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無法接受的。
他跟妻子周淑璜于年結婚,夫妻感情很好,如今要分離,甚至是生離死別,這讓他產生了猶豫。
但他最終還是下定決心,男兒應該拿得起放得下,舍小家為大家。
如果內戰不止,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為了永久和平,自己作出犧牲也值得。
進行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劉善本終于下定了決心,回家和妻子告別。
但他不能明說,只是反復交代妻子要保重,要看好孩子,妻子當時并沒有聽出他話里的含義。
劉善本與妻子也不能多說,只能匆匆跟妻兒告別。
年6月26日清晨,劉善本駕駛B-24型“解放者”轟炸機飛到成都上空。
劉善本聽名字就知道,這是美國生產的飛機,系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轟炸機之一,是四發遠程,航程能達到公里。
該款轟炸機年才交付使用,當時主要用于歐洲戰場,參與了對柏林、漢堡、法蘭克福等德國大城市的轟炸,是德軍的噩夢,有“空中霸王”的美譽,造價不菲。
按照設計,它可以乘坐8到10人,加上飛行員一共11人,劉善本駕駛的飛機滿員,共坐了11人。
到了成都上空,劉善本偏離了航線,他不顧地面人員的提示和警告,堅決地飛往延安。
而機上的人員,除了副駕駛提前得到告知外,其他人全都蒙在鼓里,直到降落延安,他們才如夢初醒。
飛機降落后,延安歡騰了。
當時延安沒有與飛機匹配的炸彈,這架飛機無法形成戰斗力,劉善本起義的軍事意義其實不大,但他駕機起義的政治意義太大了,這說明蔣軍已經失去人心。
而且,劉善本起義會帶來示范效應,引起連鎖反應,這才是延安軍民歡騰的原因。
我方自然明白劉善本起義的意義,他們在6月29日夜里,為劉善本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
毛、朱等首長不但親自接見機組人員,還邀請劉善本到自己的窯洞做客。
劉善本起義果然引起連鎖反應,蔣軍空軍后來陸續有多人效仿,先后駕駛42架飛機起義。
因為當時的環境和技術條件,飛機起義是不好防范的。
周公不止一次稱贊:“劉善本同志是蔣軍空軍起義的帶頭人。”
此事轟動全國,也讓老蔣震怒。
這就出現文章開頭的一幕,老蔣要求監視劉善本家人。
從內心講,老蔣是希望嚴懲其家人的。
但此事影響太大,如果逮捕其家人,顯然在道義上說不過去,顯得老蔣太沒肚量,政治上會很被動。
想來想去,老蔣做出了決定:對劉善本家人實施嚴密監視,放長線釣大魚,引蛇出洞,抓獲前來營救的人員。
劉善本周淑璜當時和母親、孩子以及弟弟妹妹一共7人在上海居住,丈夫起義之后,蔣軍肯定要停發薪水,家里陷入經濟困境。
再加上國統區經濟不景氣,物價飛漲,劉家生活陷入困境,幾乎揭不開鍋。
潘漢年從事多年地下工作,接到營救任務之后,陷入沉思。
經驗告訴他,蔣軍特務一定在劉家周圍安插了眼線,那里非常危險。
如果直接去的話,那等于自投羅網。
于是,他和情報部的張建良商量,張拍著胸脯說,我有辦法。
原來,老蔣雖然派人監視劉家,但并沒有完全封鎖,而是允許記者前去采訪劉善本的妻子。
只要在蔣府登記的報紙,拿著記者證就能進入劉宅。
這不能不說,是老蔣的一大疏忽。
既然當局沒有禁令,記者肯定是蜂擁而來,一波接一波。
民國時期的報紙,不少是私營的,誰不想報道熱點事件,提高發行量啊。
這就給張建良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張建良跟《時事新報》的老總熟識,就到報社私下辦了一本記者證,帶著照相器材,渾水摸魚進入了劉家。
他借機向劉妻周淑璜使了個眼色,在臥室放下一筆錢,解決劉善本家屬的暫時困難。
接下來,潘漢年又接到延安的任務,營救劉善本家屬。
潘漢年這讓潘漢年眉頭緊皺,在大批特務的監視下營救劉家人,比登天都難。
可是,上級命令再難也要執行。
如何執行?潘漢年大腦開始飛快運轉。
這時候,他忽然想起一個人,民國傳奇女俠施劍翹。
施劍翹父親施從濱,是張宗昌手下第二軍的軍長,在跟孫傳芳的交戰中被俘,于年慘遭殺害。
21歲的施劍翹聞聽噩耗,發誓要替父報仇。
在準備9年之后,弱女子施劍翹終于在年11月,化裝成香客,在天津的一所佛堂,將正在聽經的孫傳芳擊斃,隨后投案自首。
此事轟動全國,各界都為她感動,最后國府考慮到民意,特赦了施劍翹。
那么,施劍翹會為我方服務嗎?答案是肯定的。
年,施劍翹自己辦校,缺少經費,關鍵時刻鄧穎超出手相助,她從此跟周公、董必武等人建立聯系,開始向我方靠攏。
施劍翹知名度高,有著廣泛的人脈,有很多崇拜者,包括蔣軍的軍隊,因此潘漢年想到了她。
潘漢年是周公的下屬,也是好友,施劍翹自然愿意全力相助,她通過人脈關系,找來了在蔣軍空軍司令部開車的“粉絲”。
這位“粉絲”一聽“偶像”要用車,自然百依百順,就開著軍車,堂而皇之地到了劉宅。
特務一看是空軍的軍車,再看看從車上下來的是聞名全國,深受敬重的女俠施劍翹,自然不會阻攔。
你也許會問,施劍翹有那么知名嗎?
施劍翹作為一名弱女子,能隱忍九年為父報仇,讓七尺男兒都羞愧難當。
施劍翹民國期間,多少人的父親被人殺害,多少大丈夫選擇了遺忘。可是一個女子,卻敢出手報仇,怎能不讓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