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張平濰坊報道
建好校內勞動實踐教育基地,上好勞動教育課,抓好多學科的融合……昌樂縣第二實驗小學以開好勞動教育課為抓手,立足學校實際,把勞動課堂搬進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勞動能力,提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校內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占地平米,有顏值有內涵
學校科學布局,整體謀劃,年在完善校內勞動實踐教育基地——開心農場的基礎上,又投資八萬元建設了開心果園,并統一命名,為校內勞動實踐教育基地賦予了文化內涵。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包括開心農場和開心果園兩大區域,占地面積平米。開心農場分為“五谷園”和“菜蔬園”;開心果園分為南、北兩個區,南區為“桃李園”,取桃李滿天下之意,栽種夏季成熟的果樹7個品種36棵;北區栽種以秋季成熟的果樹為主,11個品種40棵,取名“如意園”,擷事事(柿柿)如意之趣。結合學校傳統文化建設,學校給每一棵樹都掛上名片,并配上詩詞曲賦,極大地豐富了文化內涵。學生們在開心果園里,不僅可以認識各種各樣的果木、了解它們的生長習性、參與勞動實踐、品嘗果實的甜美,還可以在果園里賽詩對詞,感受自然的美好,做到敬畏自然、熱愛自然、熱愛勞動。
每周一節勞動教育課,課堂設在實踐基地
學校把綜合實踐課程確定每周一節為勞動教育課,集中或分散進行。把勞動課堂搬進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參入各種種植、管理等農事活動,給學生創造了多樣化的情境。學生揮灑汗水、發展智慧,在參加基地內各種農事勞動中,學習了有關植物的科學知識、了解農具的用法、掌握農作物的管理常識,在勞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素養,培養自己的勞動習慣。學校遵循“感自然節律而立,蘊人文精神而豐”的理念,課程化設計開展了春耕文化節、夏季采摘節、秋收采摘節等系列活動,與每月一次勞動日、學年勞動周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作物生長的奇妙、感受節氣的變化、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增長智慧、形成能力,構建起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資源豐富、課程化實施、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
勞動教育不止“勞動”,還與多學科融合
在學校課程體系中,除去開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外,教師們把科學課的觀察探究課、數學課的測量與計算課、美術課的寫生課、傳統文化課的節氣與古詩詞、習作課的觀察、體驗、感悟課等八大課程適時融合到勞動教育實踐課堂中,各學科教學中也有機融合勞動教育內容。老師們在參與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也轉變了自己,不斷完善知識儲備,創新育人模式。“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學校著力打造了一支26人的專兼職結合、具有專業素養,優勢互補的教師隊伍,涵蓋各個學科。學校定時組織勞動課教師們集體學習農作物及果園管理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提高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
通過一堂堂勞動教育課,學生們快樂地勞動著、體驗著、成長著,開闊了視野、經歷了美好。同時,大家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綜合素養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勞動教育課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家長的好評和領導專家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