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傳媒網訊(記者高翠)2月2日上午,記者從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年,濰坊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十二五”末增長45%,連續兩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9:1。
據悉,“十三五”以來,濰坊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創新提升“三個模式”、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為統領,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干旱洪澇災害急轉交替、作物蟲害病害偏重、非洲豬瘟威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風險挑戰,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農村工作穩步推進,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單產創歷史新高,生豬生產恢復好于預期,“菜籃子”產品供給充足,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三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年)》《“五大振興”工作方案》《蔬菜、畜牧、花卉、苗木、農機五大優勢產業發展規劃》,各縣市區也制定了相應規劃,配套形成了“1+5+5+N”鄉村振興規劃體系。健全鄉村振興“五大振興專班”推進機制,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機制,建立了“市抓統籌、縣為主體、鎮村為基礎”的工作體系,形成了“產業為基、全面振興,片區帶動、全域提升,城鄉融合、全要素支撐,組織引領、全民行動”的思想共識和實踐路徑,提出了農業融合化、農村社區化、農民職業化“三化”提升,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生產標準化、產業園區化、產品品牌化、經營主體化、鄉村宜居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六化發展”等一系列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新內涵、新標準、新要求。
規劃建設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3個、市級20個,諸城市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縣、9個鎮(街)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72個村(社區)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創建工程數量居全省首位。
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
扛牢農業大市責任,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5萬畝。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萬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84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穩定在公斤以上,高于國際公認的公斤糧食安全線。年,全年糧食總產量萬噸、增長0.92%,單產.87公斤、增長2.18%,創歷史新高。
貫徹落實中央“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的指示要求,嚴防非洲豬瘟等疫情發生,落實穩定生豬生產各項扶持政策,招引新希望六和、龍大、大北農等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落戶濰坊,生豬產能得到有效恢復。年,全市生豬存欄達到.8萬頭,已恢復到年的84.3%,超額完成省定任務。
蔬菜產量萬噸、同比增長2.6%。濰坊市已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和集散地,京津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供應基地。疫情期間向武漢、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緊急調運蔬菜10.96萬噸,市農業農村局被評為全國農業農村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農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2.35%。濰坊市成功創建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濰坊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貢獻率達到47%,國產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由“十二五”末的60%提升到75%。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迅速,家庭農場總數達到家,農民合作社總數達到家。實施龍頭企業和產業聯合體“雙十”培育計劃,重點培育10家產值過10億元全產業鏈一體化農業龍頭企業、10家產值過50億元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家,其中國家級14家、省級93家、市級家,18家農業龍頭企業獲評年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強,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首位。
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正大萬只蛋雞全產業鏈項目、新希望六和年出欄萬頭生豬項目、伊利10萬頭奶牛牧場項目、仙壇1億只白羽肉雞項目、龍大50萬只生豬全產業鏈項目、民和白羽肉雞加工項目、大北農20萬只生豬項目、正大國際蔬果產業園項目、匯源果汁加工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配送中心項目等先后落戶濰坊。農業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獲批建設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農產品出口逆勢上揚,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2億元,同比增長4.3%,占全市出口總額的9%。
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
出臺《關于加快培育農業“新六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濰坊市農業“新六產”發展規劃(—年)》,出臺10項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聚焦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重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建立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融合互動、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全市爭創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4個、省級19個,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1個。發展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個,建成“新六產”綜合體33個。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園區4個、省級44個。成功打造了4個國家級和4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建成省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點55處。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10處、鄉鎮服務站75處、村級服務點1多處,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骨干企業余家,網絡商鋪2萬家以上,開展電子商務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批發市場超過個,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2個、省級5個,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范基地4個、示范企業6個,建成益農信息社個,形成了農產品進城與生產資料下鄉雙向聯通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
產業集群不斷壯大,培育形成糧食、蔬菜、生姜、西甜瓜、果品、肉雞、肉鴨、生豬、奶牛、蛋雞、種子、農機12大產業集群。全市鄉村產業形成了多主體參與、多要素集聚、多業態發展格局。設施蔬菜產業集群獲批國家首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獲中央財政獎補資金3億元。大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田園綜合體等產業融合發展載體,目前全市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分別達到50家、22家、25家、20家。
農業發展質量全面提升
農業綠色發展成效明顯,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安全利用類土地全部治理修復。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計劃,有機肥施用量逐年遞增,化肥、農藥使用量較“十二五”末分別下降15.7%和20.5%。推廣普及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5+1”機制模式,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保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2.93%。品牌強農步伐堅實,印發《濰坊市農產品品牌提升方案(-年)》和果業、大姜、濰縣蘿卜品質提升方案,出臺《-年濰坊市農產品品牌獎勵辦法》,成立濰坊農品品牌協會,“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到個。昌邑大姜、昌樂西瓜、壽光桂河芹菜入選全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青州銀瓜、濰縣蘿卜入選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健全完善“產地環境綠色化、生產過程標準化、監管責任網格化、質量控制全域化”和市、縣、鄉、村四級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名農產品質量安全村級監管員和人的基層動物防疫安全協管員隊伍,落實網格化監管機制。年,累計完成農產品質量抽檢批次,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5%以上,40個鎮被評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示范鄉鎮,數量居全省第一。濰坊市獲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
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制定《濰坊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全市累計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88億元。
農村廁所改造、無害化公廁建設、村莊道路硬化、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美麗庭院創建等全部完成省定任務目標,村規民約、保潔員、門前三包、街巷長等制度全面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五有”長效管護機制基本建立,順利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省級驗收。壽光市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農村改革持續深化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進入掃尾階段,全市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完成%,成員身份確認完成%,登記賦碼完成99.98%,土地確權村完成97.7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代表山東省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評估驗收。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廣“2+6”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濰坊模式,全市流轉土地萬畝,土地規;洜I率達68%。全市農村集體資產達到億元,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占79.37%,個村達到萬元以上。
諸城、昌樂獲得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全省4個),寒亭區獲批全國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全省5個)。高密、昌邑獲批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全省第一家鄉村振興普惠金融服務平臺建成運營,已收集6.8萬余條生產經營信息、70.8億元信貸需求,辦理貸款3.03億元。
“十四五”時期,濰坊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為總抓手,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穩步提升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努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深化農村改革,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