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上湖村位于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城東南15公里,南鄰濰臨路,北靠寶通街,交通便利。村里共戶人,有畝耕地,曾是一個傳統農業村。10年來,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庵上湖村已形成了以瓜菜產業為依托,農業科技、自然景觀、人文資源相結合,瓜菜種植、銷售、觀光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區,成為村“兩委”牽頭成立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富裕農民的典范之一。
一、規范提質,合作社口碑、效益雙豐收
(一)支部黨員發起帶動、群眾參與,“握指成拳”創辦合作社
籌備成立初始,合作社對當時的庵上湖村來說是個新生事物,種植戶思想普遍不接茬:把生產經營權交出去,種什么自己做不了主,這種辦法行不行?能不能賺到錢?面對種植戶的顧慮和質疑,庵上湖村“兩委”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多次召開黨員會、村民代表會,講解政策、宣傳引導。黨支部成員分頭包戶做工作,幫著算賬對比、解疑釋惑。終于,年12月,村黨支部書記趙繼斌等3名村干部發起成立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帶動15個黨員戶、6個普通農戶第一批加入,并注冊了“庵上湖”“華品”2個瓜菜品牌。一年下來,合作社每個大棚比普通種植戶多收入多元。看到效益好,大伙兒入社積極性上來了,先后又有多戶村民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擁有戶成員,固定資產萬元,瓜菜種植面積達多畝,輻射帶動周邊11個村莊0多戶發展瓜菜種植多畝,全村人均年收入達3.5萬元,戶均收入12萬元以上。
(二)堅持問題導向,逐步克服發展障礙,由無到有,由弱變強
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合作社先后克服土地、資金、技術難題。針對種植地塊分散的問題,黨支部先后召開7次黨員會,反復征求意見,最終在村民大會上以97%的同意票通過了土地流轉計劃,將畝的土地流轉出來,建起了無公害瓜菜基地。針對農戶手里沒錢、大棚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村“兩委”通過街道,積極爭取當地金融部門支持,幫助協調貸款多萬元,解決了成員的“燃眉之急”。之后,為滿足新成員建設和老成員不斷發展的需求,創新性地實行了資金互助合作機制,并在縣金融辦的指導下,開展資金互助業務,確定縣農商行作為托管銀行,由農商行對合作社和每個參加互助業務的成員開設獨立賬戶。成員如有資金需求,直接向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部提出申請。申請資金數額先由互助業務部的評議小組審核,確定由哪一戶承擔出借任務,接著通知該戶在其農商行專門賬戶中存入相應資金,之后由互助業務部通知銀行將這筆錢從出借戶劃撥到合作社賬戶中,再由合作社賬戶劃轉到借款成員賬戶中。在這個過程中,“出借人”和“借款人”互不見面,整個申請過程都由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部作為中間人進行處理,避免欠“人情債”或不愿借出的情況,而且借款的成員直接向合作社信用互助業務部而不是銀行提出貸款申請,方便快捷。
(三)村“兩委”以質量安全為立社基礎,鑄就“講誠信不吃虧”的“庵上湖”瓜菜品牌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以人們愛吃韭菜卻怕劇毒農藥不敢吃為切入點,種植了無藥韭菜8畝,推行標準化生產。針對種植技術缺乏的問題,村黨支部帶領合作社骨干積極外出求取真經,到壽光學習大棚種植技術;聘請各級農技專家為成員開展農技知識講座和面對面技術指導,傳授測土配方施肥、綜合調控、無公害控制等種植技術,并采用換茬輪作模式,極大地減少了土壤中病菌、蟲卵數量,杜絕了劇毒農藥的使用。當時這8畝韭菜以20元/斤的價格被搶購一空,入社菜農收入明顯增多。在種植全環節,為確保作物真正安全無公害,合作社實行主客觀雙重控制辦法。一是讓村社干部“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村“兩委”成員在合作社關鍵崗位任職,帶頭學用新技術,為成員提供生產管理、技術指導、瓜菜銷售、質量檢測等服務。二是干部包片區、黨員包戶。始終把食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7名村社干部每人包靠1個種植片區,20名黨員技術骨干每人包靠8個種植戶,負責技術指導、質量監管,并簽訂《不施違禁農藥、不施化學肥料責任書》,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包靠干部自行辭職,成員退股處理。三是實行成員食品安全積分制管理。借鑒黨員積分制管理辦法,以瓜菜質量抽檢結果為標準,對成員實行積分制考核,積分結果與合作社年底分紅、資金互助、農資獎勵等優惠措施掛鉤。通過黨員干部帶頭示范、資金獎勵等措施幫助成員樹立“講誠信不吃虧”的品牌意識,使“庵上湖菜吃著放心”成為消費者的共識。
(四)管理規范化、質量精品化,推動合作社健康發展
合作社成立之初,在村黨支部的指導下,按照“民管、民辦、民受益”的原則制定了《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長和監事長,建立了議事協調、收益分配等制度,每月固定一天召開黨支部與合作社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決合作社生產經營問題。合作社運營過程中,幫助建立了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供藥、統一指導、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實行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帶動成員樹立精品意識,建立嚴格的質量追溯制度,生產的所有瓜菜都貼有標注種植日期、采摘時間、成員代號的標簽;設立高標準農藥殘留檢測室,外銷瓜菜批批檢測,杜絕不合格瓜菜外流。目前,合作社瓜菜種植品種達40余個,有20個品種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庵上湖”無公害瓜菜已經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
二、村社聯結,合作社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在“黨支部+合作社”發展模式引領下,庵上湖村實現了村民富、村風正、村民共享發展的好局面。
(一)股份分紅,品牌增收,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每年都把收益按股分紅到戶,年全村共分紅18萬元,平均每股元,分紅最多的戶達元。“庵上湖”瓜菜憑借過硬的質量打造了過硬的品牌,得到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追捧”,產品以高出市場數倍的價格售出且供不應求。以草莓為例,一般草莓市場均價為5元/斤—6元/斤,而“庵上湖”草莓賣到20元/斤—40元/斤,且每當采摘園開園,都能被游客搶摘一空。
(二)資源整合,多元發展,庵上湖村“田園綜合體”初見雛形
合作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推動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目前,合作社已帶動發展設施瓜菜多畝,輻射鄰近11個村,初步形成了集瓜菜生產、雜糧生產、農業觀光為一體的優質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合作社被列為全國設施蔬菜標準園;開發了瓜菜采摘園、葡萄溝、生態餐廳等文化景觀,不斷拓展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年累計接待全國各地考察團、旅游人員15萬人次,鄉村旅游銷售收入達萬元。庵上湖村集現代農業、觀光采摘、休閑旅游、民俗文化等元素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田園綜合體”已初成規模,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建立村社利益聯結機制,人居環境整治初見成效,發展聯享扶貧效果好
合作社《章程》明確規定,每年從合作社年度盈余中提取10%—20%的資金用于村內公益事業建設,實現村集體“有錢辦事”。近年來先后投入多萬元,硬化村莊主要街道和瓜菜基地路網,安裝變壓器,修建水渠,治理庵上湖水系;建設平方米的合作社辦公樓,村“兩委”和合作社一體化辦公服務,庵上湖村的生產條件和村容村貌越來越好,人居環境水平不斷提升。此外,還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對貧困戶、殘疾人、低保戶落實“兩優先一贈股”精準扶貧政策,優先將他們的土地流轉進合作社,每年發放元的保底分紅;優先安排合作社工作崗位,讓他們自食其力、勞動脫貧;合作社每年贈送貧困戶0元的股份,并在年底統一分紅,從年開始,將贈股增加至元,3年內實現村內貧困戶全部脫貧。
三、振興鄉村,走產業融合道路
下一步,庵上湖村黨支部將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槟繕耍钊雽嵭小包h支部+合作社+新六產”的模式,帶領群眾抱團發展田園綜合體。
一是在庵上湖現有基礎上,重點抓產業提升和升級,加快科技示范中心、花海果園、精品醬菜園以及智慧氣象站、規模沼氣利用等項目建設,推動庵上湖農業產業由以設施瓜菜為主向科技農業、循環農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二是以庵上湖村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規劃建設占地20畝的千人培訓基地、人生態園餐廳、人培訓住宿學院及10處精品農村別墅,打造集培訓、餐飲、住宿于一體的紅色田園培訓基地;三是放大“庵上湖”品牌效應,融合周邊18個村共同發展,讓更多的農民走上致富道路,讓田園綜合體真正的興農、為農,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記者手記:庵上湖村探索出的是一條“合作發展、共同富裕”的“新集體主義”路子,能為其他村有序健康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它能發展到今天,其探索的有活一塊干、有事一塊議、賺錢一塊享的理念起了關鍵作用。庵上湖是全體村民們的庵上湖,合作社是人人有份的合作社。每戶成員年增股不能超10股,終生持股不能超股,防止“一人獨大”。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勞動,共享收益,各盡所能,同心同力,為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
遇見的每一位理事長都是形象代言人
相關閱讀:
第一現場丨山東濰坊:打造合作社發展的齊魯樣板(視頻)
第一現場|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山東平度合作社(視頻)
期刊之聲|領頭雁趙繼斌變貧困村為新農村(圖)
頭條推薦丨山東濰坊農民合作社發展概述:提質創新促發展規范升級譜新篇
期刊之聲|產業融合解鎖發展難題赴澳上市破冰資金困境——記山東濰坊青州家家富果蔬專業合作社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年第5期
點擊查看征訂指南
合作社人必讀|年《中國農民合作社》在線訂閱指南(視頻)
中共農業農村部黨校:
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