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劉街道北莊雙翅杠子頭火燒,是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傳統半發酵法制作,口感獨特,面香醇厚,不管涼吃還是熱燴,都能品出麥香的味道,也承載著人們對家鄉的回憶。
雙翅杠子頭尺寸比巴掌稍大,外面有一層金黃色脆皮,因做火燒的面很硬,用手揉很費勁,需用木杠翻壓,并且還在兩旁割出雙翅,故名“雙翅杠子頭”。
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雙翅杠子頭傳承人李為華
這個雙翅就是嘉慶元年的時候,我家里祖上在二十世的時候有個進士進京趕考,臨進京趕考前,我那個姥爺跟他說,這個火燒上割上兩個翅,考中高飛也別下莊戶地了,就在上面割了兩個翅,于是他背著這些火燒就進京趕考了,結果果然是中了,后來這個火燒就很出名了。
李為華是雙翅杠子頭的傳承人,他告訴,雙翅杠子頭據記載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以前做“杠子頭”只要有面就行,雖然原料很簡單,但制作過程卻大有學問。
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雙翅杠子頭傳承人李為華
這個火燒以前手工做,揉好面,按、揉、轉、壓用這么多手法,一天達不到個火燒。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面食以前的手工現在都改用半機械化,口感比以前手工的還好,現在用機器的話能縮短五倍的時間。雙翅杠子頭不管是手工做的還是機器做的,烤的時候翻過來翻三遍,烙硬了才能割那個翅,軟了翅割不上,翻著烤,先烤這個點子它能圓起來,割雙翅那個刀不能深了,也不能淺了,一個是要割兩刀,三刀,一刀還割不出來。
據李為華介紹,做好一個杠子頭需要一個多小時,雙翅杠子頭口感緊實、有嚼勁,不加任何佐料,夏季不易變質,冬天又不覺太涼,它更有神奇的養胃功效。李為華還利用雙翅杠子頭的制作發面技藝,進行了其它面食的研究創新。
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雙翅杠子頭傳承人李為華
我就又制作了一種發面,大一點的,還有一種小杠子頭。大部分也是采用這個半發面技術,口感上比其他的火燒要好吃,今年又創新了一種叫夾心餅,因為很多孩子喜歡吃點心,點心糖分含量太高,所以我就為孩子們打造一款夾心餅,夾心餅的面營養比較高,里面加蛋也加奶,中間加上栗子餡、月餅餡料。
傳承祖上一塊面,口留余香數百年。李為華的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他已經做了二十多年,對于他來說,雙翅杠子頭的傳承意義遠大于帶給自己的經濟效益。
采訪非物質文化遺產雙翅杠子頭傳承人李為華
我從小就看著我父親做的。快30歲的時候,我聽昌樂城里很多老年人以前吃這個杠子頭,都知道這個火燒好吃,但是現在到處找找不到,所以我就讓我父親教我開始做,到現在做了20多年了。(孫曉萌左恒娟)
作者/來源:昌樂融媒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