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棵松田園綜合體
立冬已過,鄉村田野間,漸漸顯出冬的光景。與葉落滿地、枝丫光禿的蕭瑟不同,走進五棵松田園綜合體項目區,一個個標準高溫大棚整齊排列的設施蔬菜種植及觀光采摘區,寬敞明亮的多功能智能連棟溫室區,依勢而建的游客接待中心、餐飲服務區、科普講堂……這些映入眼簾的設施和建筑,呈現出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的勃勃生機。
五棵松田園綜合體項目位于方山腳下的喬官鎮唐家店子村,大沂路穿村而過,離縣城不過5公里,交通便利。看著眼前初具規模的場景,誰也不曾想到,就在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
2
“外包還不如自己搞,帶領老少爺們干起來”方山腳下的唐家店子村有村民戶,耕地畝,人均不足八分地。村民們忙時種點玉米、小麥,閑時外出打零工,日子倒也說得過去,可距離“發家致富”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
年初,兩個外村人找到了村黨支部書記張德增,要承包村里50畝耕地搞蔬菜大棚。沒有急著答應外村人,張德增打電話給村文書,緊急召開村“兩委”碰頭會。會上,建高溫大棚搞果蔬種植的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其他人的支持。“外包還不如自己搞,帶領老少爺們一起干,讓大家盡快富起來!”計劃就在三言兩語間拍板定下來。
“先流轉畝土地,第一批計劃建30個高溫大棚。”開完會,幾名村干部分頭入戶了解村民意愿。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僅在第一天報名的村民就達到了60戶。30個大棚,60戶想種,怎么分?根據各戶土地流轉情況按順序抓鬮。按照規定,報名最后一天需要交納2萬元的保證金,可一天下來,只有12戶村民交錢、簽合同。報名火爆、交錢遭冷遇的巨大反差,讓張德增和其他村干部傻了眼。
3
“不打退堂鼓,賣房貸款也要把大棚建起來”幾經動員,最終24戶村民在合同上簽字、按手印。張德增在心里算了算,一個標準高溫大棚占地5畝,投資15萬元,還有6個大棚無人籌建,90萬元從哪兒來?
“決定了的事,我們就要干到底,不打退堂鼓,賣房貸款也要把大棚建起來。”張德增賣掉了縣城剛買的樓房,湊齊了建棚資金。就這樣,30個大棚不到兩個月就建了起來。第一季種西紅柿,第二季種甜瓜,不到8個月的時間,一個高溫大棚就創收10萬余元,投資大棚的村民們真正嘗到了甜頭。
“以前報了名沒交錢的村民,過年來我家串門的時候,跟我商量承包大棚的事兒。”張德增滿臉笑容。
4
“發展田園綜合體,讓老百姓日子富起來”小范圍、小部分村民致富不是真的富。今年春節剛過,張德增的心思又活絡起來。“爭取鎮上支持,發展田園綜合體,讓老百姓的日子富起來。”今年7月份,為積極籌建五棵松田園綜合體項目,唐家店子村再次流轉土地80畝,二期建設正在進行。
“二期目前投資萬元,擬建觀光區、休閑娛樂區、采摘區。我們進行勞動力整合,鼓勵一部分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輕人借助鄉村旅游積極創業,鼓勵其他村民參與到農業生產、原始加工作坊、特色手工藝品和風味小吃制作及三產服務中去。實現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真正達到村莊美、環境優、產業興、農民富的目標。”張德增對村莊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喬官鎮副鎮長劉慶說:“通過建設,五棵松田園綜合體將與方山景區、龍泉寺、土埠溝等旅游景點一起,打造喬官鎮北部現代休閑農業及宗教文化組團,成為喬官鎮‘兩山一帶三組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的喬官鎮唐家店子村,處處是變革發展的景象,“田園綜合體”正從規劃圖紙上逐步變成現實。(記者孫歡歡)
備注:文字轉自今日昌樂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