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的文學史觀
——以古詩文閱讀為例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徐有祥老師的文章《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中闡明:語文學科的第一屬性工具性和第二屬性人文性,決定語文教育最初目標是語言教育,而最終目標是人文教育。而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往往會存在傾向于工具性而輕視文學性的現象,通俗來講便是語文失去了“語文味”。
造成“語文味缺失”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復雜,簡言之是應試教育迫使教師在教學中只講與考試內容相關的東西,過分注重語法、技能的訓練,對文段挖空心思地進行“標準化”的分析與解答。于是,完整的文章被割裂,獨屬于語文的美感也蕩然無存,更無論文章豐富的人文內涵、審美旨趣、藝術陶冶了。
對于這一問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意見,而李建軍在江西教育科研《教學經緯》的《讓沉默的歷史說話》一文中強調了將文學史意識融入到語文教育過程中,在文學史的動態發展中,對文學文本進行整體把握和縱深剖析,而這與“大單元整體學習”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極為契合的。我認為,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要從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入手,不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