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蠟樹(學名:FraxinuschinensisRoxb)木犀科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縱裂。芽闊卵形或圓錐形,被棕色柔毛或腺毛。小枝黃褐色,粗糙,無毛或疏被長柔毛,旋即禿凈,皮孔小,不明顯。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近等大或稍大,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葉緣具整齊鋸齒,上面無毛,下面無毛或有時沿中脈兩側被白色長柔毛,中脈在上面平坦,宿存萼緊貼于堅果基部,常在一側開口深裂;ㄆ4-5月,果期7-9月。
白蠟樹多為栽培,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甚廣。也見于海拔-米山地雜木林中。植株萌發力強,材理通直,生長迅速,柔軟堅韌,供編制各種用具;樹皮也作藥用。
近幾天來,京城秋意漸濃,可謂一夜秋風掃落葉,人們都擁擠著踏秋賞景去,而樹葉呈現金黃的除了銀杏,還有白蠟樹。
白蠟樹一般指木犀科梣(cén)屬植物的通稱,本屬約60余種,大多數分布在北半球暖溫帶,少數延伸至熱帶森林中。我國產27種,1變種,遍及各省區,常見的有白蠟樹、苦櫪白蠟樹(花曲柳)、尖葉白蠟樹、宿柱白蠟樹、美國白蠟樹等。以白蠟樹為例,為大家介紹其植物特征、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白蠟樹,落葉喬木,樹冠卵圓形,樹皮黃褐色。小枝光滑無毛。奇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9枚,通常7枚,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不對稱,緣有齒及波狀齒,表面無毛;ù菩郛愔辏恍刍芗,雌花疏離。翅果倒披針形,長3~4厘米;ㄆ3~5月;果10月成熟。
白蠟樹喜光并稍耐蔭,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耐鹽堿,抗煙塵、抗病蟲害性能均較好,且形體端正,樹干通直,枝葉繁茂而鮮綠,秋葉橙黃,是優良的行道樹、庭院樹、公園樹和遮蔭樹,也可作護田與堤岸保土樹種。每當深秋到來氣溫下降,牡丹園路旁兩側的白蠟樹披上“黃金甲”,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令人賞心悅目。
白蠟樹有重要的藥用價值,其樹皮(干皮、枝皮)可入藥,為中藥“秦皮”?鄼腊紫灅、尖葉白蠟樹、宿柱白蠟樹的樹皮亦作秦皮入藥。秦皮屬于清熱燥濕藥,能夠清熱燥濕、收斂止痢、止帶、明目,可以用來治療濕熱瀉痢,帶下陰癢,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可配伍應用水也可單方熬。鑒別中藥秦皮的一個簡單方法是熱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見碧藍色熒光。
白蠟樹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樹上可放養白蠟蟲,故取名白蠟。每年8-9月群棲于白蠟樹枝條上的白蠟蟲分泌蠟質,清晨用利刀將包有蠟質的樹枝(蠟花)切下,放入沸水鍋中煮之,蟲體下沉,蠟質溶化而浮于水面,冷后凝結成塊,取出后再加水加熱熔化,過濾后凝固即成即得白蠟(蟲白蠟)。蟲白蠟為高級動物蠟,呈塊狀,白色或類白色,表面平滑,或稍有皺紋,具光澤,體輕,質硬而稍脆,搓捻則粉碎。
蟲白蠟應用范圍廣泛,除可作各種蠟燭之外,在醫藥行業可以作為丸、片劑等的拋光劑,在造紙工業可作為銅版紙、蠟紙、糖果紙的填充劑和上光劑,也可用作國防工業、機械制造、皮革工業和文化用品等方面的添加劑、潤滑劑等。蟲白蠟自身入藥還有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可用于創傷出血,瘡口久潰不斂,一般外用研粉撒敷患處。在西南各省常見栽培的白蠟樹園,有專業的“蠟農”從事白蠟生產,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來源:北中醫博物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收錄于話題#個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