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月2日,新華社以《山村護林員:守護樹木年輪圓夢青山綠水》為題報道融安新聞。山村護林員:守護樹木年輪圓夢青山綠水55歲的覃重建是廣西融安縣板欖鎮龍納村的一名生態護林員,他每個月至少巡山20天,阻止山地用火,進行禁止打獵、亂砍濫伐等相關宣傳,守護大山里的多畝森林。覃重建說:“我是在這片林下長大的,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保護好它,讓后輩也能共享青山綠水的福祉。”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影報道02
3月9日,新華社以《節氣里的中國|春分日:趁取春光一半》為題報道融安新聞。
節氣里的中國|春分日:趁取春光一半3月20日,當太陽直射赤道,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如期而至。這天,晝夜平分,此后白日漸長。“水緩山舒逢日暖,花明柳暗貌春分”,在平仄的詩句里,春分那天有和煦的風、日漸回暖的天氣和鶯飛草長。今年的春分前北方卻降下“銀霜”,素雪挾卷著未盡的寒冷,一路穿庭飛花。雨雪掩蓋不了盎然的春意。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賞一片繁花、品一杯春茶,靜待白雪消融、綠意重新點染枝椏。繁花似錦·春意鬧
春風吹拂著搖曳的柳絲、吹開花枝上的落雪,忽見花朵長出新蕊、草木生出嫩芽。“桃紅李白迎春黃”,似錦的繁花,成為清冷單調雨雪天氣里的色彩。在湖南永州,湘江大峽谷里滿樹的櫻花被春風喚醒,粉白色的花朵綴滿枝頭;在甘肅天水,玉蘭花捧出白凈的花苞,清香陣陣;在福建武夷山,油菜花盛放,翠綠搭配金黃,輕快明亮。繁花中迎來春分,有些習俗保留至今。古時,帝王曾于春分時“祭日于壇”;近年來,北京日壇公園在春分時節再現清代日壇祭日典儀。過去,“川上良人放紙鳶”,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期盼;現在天氣晴好時,人們也會走向戶外、放飛風箏。從前,“春分豎蛋”代表晝夜平衡;如今,這一習俗被帶進學校,成為傳授二十四節氣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課堂教案”。“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生,三候始電”,春分有三候。此時,南方越冬的燕子飛回北方,銜草含泥筑巢安家。春分時節雨量漸多,有時還會伴隨著雷聲和閃電。從春分開始,白晝越來越長,萬物生長,春天向著深處走去。白日漸長·春耕忙
“春分后,白天時間都要長于夜間,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開始有一種緊迫感。”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周兵說。春分是農耕的重要時節。在北方,小麥起身;在南方,早稻育秧正當其時。田野間,繁忙的身影攢動著,正在書寫希望。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山東多地冬小麥播期延遲、晚播麥面積較大,弱苗比例高于往年。眼下麥苗正逐步起身拔節,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節,“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當地市縣農技人員常來田野間指導,為麥苗促弱轉強、抵抗寒潮低溫等出謀劃策。山東濰坊市昌樂縣苗豐農場今年種植了千余畝小麥,為抗低溫,農場在進行小麥鎮壓劃鋤的同時打調節劑促進生長。“我們近期剛做完小麥鎮壓劃鋤,等下周氣溫穩定在0攝氏度至20攝氏度時,會再進行澆水、施肥等管理。”農場負責人張建勛說。廣西象州縣運江鎮都蓮村開始了新一輪的育秧工作,村民們正開著大型拖拉機開犁耕地。東文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韋東明說:“現在農村的機械化水平提高了,一天就能干完過去十幾天的活兒。”伴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的,還有良種引進。都蓮村通過與科研機構和種子公司合作,在當地推廣抗病、抗倒伏更好的優質稻良種,今年進一步將種植面積擴大到近千畝。農諺里說,春分有雨是豐年。在雨雪天氣中迎來春分,滿懷豐收的期待。春茶春菜·品溫暖春分時節要啜茗品茶。這時候的綠茶,葉芽肥嫩、葉片柔軟、齒頰留香。啜一口綠茶,仿佛品嘗到了鮮活的春天。茶園吐綠,嫩芽爭春,浙江、貴州、云南等地開始采摘春茶。西湖龍井茶已經正式開采。明前春茶稀缺珍貴,茶農們帶著草帽在茶園里,一葉一葉仔細采摘。今年,西湖龍井茶有了“身份標識”,通過標識,可以追溯鮮葉來源地、茶樹品種和鮮葉采摘、加工等過程。春分時節要吃“春菜”。韭菜、香椿、萵苣、芥菜等時令蔬菜,此時最為鮮嫩可口,春天盎然的生機在咀嚼中呼之欲出。當前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但是城市間的緊急馳援、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們的“加班加點”,讓隔離中的居民們仍能品嘗到這一口“春菜”的新鮮與生機。疫情當前,沈陽鐵路緊急運輸.9噸蔬菜馳援吉林;多地為封控居民提供“蔬菜生鮮包”,志愿者們在風雪中接續奮戰,將新鮮的蔬菜送到每一戶居民手中;各地暢通生活物資運輸渠道,全力保障“菜籃子”供應。這個春天的蔬菜,格外溫暖。飲一杯春茶,嘗一口“春菜”,堅信疫情散去、陽光明媚的“春天”終將到來!3月7日,新華視界以《春耕田園美》為題報道了該新聞。當下,桂北田園春耕繁忙,阡陌田壟與瑤鄉村舍構成一幅幅美麗畫卷。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03
3月22日,光明網以《世界水日|河清湖晏!一組海報共賞人水和諧大美中國》為題報道融安新聞。世界水日|河清湖晏!一組海報共賞人水和諧大美中國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今年的3月22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3月22日—28日)的第一天。今年我國“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宣傳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復蘇河湖生態環境”。近年來,我國河湖面貌明顯改善,華北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讓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子牙河等河道恢復了河暢、水清、魚游、蛙鳴的勃勃生機。在這明媚的三月春光里,讓我們一起共賞祖國各地河清湖晏、人水和諧的美景。韋榮軍攝影報道04
3月3日,中國新聞網以《廣西北部山村李花盛開如世外桃源“空巢村”因旅游復蘇》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以下媒體近期也報道了有關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的新聞。
3月4日,人民網——廣西頻道以《桃李爭妍春盎然》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3月2日,中國新聞圖片網以《美麗鄉村春意濃》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3月3日,新華社客戶端——融安發布以《美麗鄉村春意濃》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3月20日,中國新聞圖片網以《春分采蜜忙》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3月3日,新華社客戶端——融安發布以《生態:花鳥報春來》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3月5日,南國今報今視頻以《融安銅板:開啟鄉村振興美麗之旅》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3月5日,柳州晚報以《美麗鄉村春意濃》為題報道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新聞。05
3月8日,中國青年報以《圖片新聞》為題報道融安新聞。
3月7日早晨,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人民武裝部,新戰士啟程奔赴軍營。當日早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舉行年上半年入伍新兵出征儀式,新兵懷揣夢想,踏上征程,奔赴軍營,開始嶄新的軍旅生活。據了解,今年應征入伍青年呈現出學歷高、綜合素質好、體檢標準高等特點。目前,年春季新兵陸續啟運,新兵分赴各地軍營,開啟軍旅人生新篇章。譚凱興攝影報道3月7日,人民網——廣西頻道以《新兵奔赴軍營》為題報道了該新聞。
06
3月5日,人民網——廣西頻道以《廣西融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為題報道融安新聞。
3月4日,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大將鎮板茂村,黨員干部群眾在種植竹子。當日,“小村之戀桔源大將”系列活動之“黨旗領航產業振興”村級集體經濟示范項目暨打造千畝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竹筍)融合發展種植基地啟動儀式在板茂村舉行。本次活動旨在通過竹子種植、竹筍加工、竹園休閑、觀光、科普為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示范項目,進一步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加快推進產業發展,提升農民收入,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構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新格局。覃慶和張卲晗攝影報道
07
3月7日,南部戰區——人民日報客戶端以《這是一場抗美援朝老兵與應征青年的對話》為題報道融安新聞。這是一場抗美援朝老兵與應征青年的對話“當年我們在參加戰斗時,因為國力有限,后勤保障能力不足,餓了吃的是炒面,口渴吃口雪,條件非常艱苦。但我們這一代革命軍人,不怕犧牲,英勇善戰,打敗了侵略者,打出了國威軍威。”日前,在廣西柳州市融安縣人民武裝部,已經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黃定邦,為參加役前訓練的應征青年們講授革命傳統,鼓勵他們發揚桔鄉男兒英雄本色,刻苦訓練、不怕吃苦、敢打硬仗、勇立新功,不忘革命傳統,到軍營建功立業。活動現場,黃老精神矍鑠、思路清晰、聲音洪亮,參加役前訓練的應征青年們備受鼓舞。“廣西兵素有‘狼兵’的稱號,到了軍營,不能給我們廣西兵丟臉,要扎實訓練、練強本領,切實肩負起國家和軍隊賦予的責任和使命。”黃老說。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應征青年,要自覺向老一輩革命軍人學習,頑強拼搏,熱愛軍營、踏實工作,到軍營去砥礪青春,讓青春在軍營閃光。”參加役前訓練的應征青年們紛紛表示說。譚凱興攝影報道3月8日,南部戰區——微博客戶端以《這是一場抗美援朝老兵與應征青年的對話》為題報道了該新聞。08
3月2日,廣西日報以《圖片新聞》為題報道融安新聞。
近日,融安縣在融康社區安置點舉辦柳州市企業服務年鄉鎮專場招聘會活動,進一步做好穩就業保民生工作。當天共有30家企業入場,提供多個崗位,達成就業意向多人。韋榮軍楊曼攝影報道09
3月20日,廣西日報以《穩就業促增收》為題報道融安新聞。
近日,在融安縣融康社區一家服裝生產企業車間,工人們在趕制出口訂單。該縣積極引導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增加就業機會,促進勞動力增收。
韋榮軍攝影報道0
3月7日,廣西日報以《圖片新聞》為題報道融安新聞。
日前,融安縣舉行年春季植樹暨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多名干部職工和群眾參加,共種植洋紫荊株,放流鯉魚、草魚、鳙魚等魚苗近2萬尾。韋榮軍/攝3月7日,廣西日報以《生態美花兒艷春意濃》為題報道融安新聞。
天氣回暖,春意濃濃。在融安縣大良鎮和南村大禾洞水庫,連片百畝油菜花競相開放,與旁邊蔥郁的濕地、秀麗的峰巒構成一幅美艷和諧的畫卷,美了大地,醉了行人。近年來,融安縣不斷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深入鞏固藍天碧水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9.56%,空氣質量長年良好以上,水質優于Ⅱ類標準,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振興促進鄉村振興。
廣西日報記者張冠年羅潔芳衛綱攝3月3日,新華社客戶端——融安發布以《廣西融安:生態好花兒艷》為題報道了該新聞。3月5日, 值周校對:韋 琳責任編輯:羅丹丹 責任校對:吳格林
責任監制:譚凱興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