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農民日報》02版以《山東昌樂: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群眾“零距離”》為題,點贊山東昌樂文明實踐服務工作,文中指出“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服務就延伸到哪里”。以下為報道全文:
山東昌樂: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群眾“零距離”
劉寧寧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呂兵兵
“群眾的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服務就延伸到哪里。”今年以來,山東省昌樂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聚焦群眾所思所盼,創新“板凳議事”“紅色課堂”“精準點單”活動載體,不斷解鎖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新功能,將文明實踐觸角延伸到群眾日常生活每一處,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因地制宜創新,推廣“板凳議事”
“走,去聽聽今天的‘板凳會’,又給咱們講什么內容。”小雪時節,寒意漸濃,首陽山旅游度假區西南莊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卻是頗為熱鬧。“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宣傳得加強了,特別是老人獨居的,得有志愿者每天巡查”“現在倡導喪事簡辦、喜事新辦,村規民約需要重新制定了”……
“板凳會”現場,黨員、群眾與村干部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圍繞大家普遍關心的話題展開討論。村干部還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拿出來“晾曬”,讓大伙兒全面了解村干部在干什么、怎么干。
依托家門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西南莊村每月開展一次“板凳議事”,黨員群眾通過面對面、接地氣的交流方式,將政策宣講、民主議事、建言獻策、志愿服務等融為一體,讓群眾自覺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受益者。
記者在昌樂采訪發現,這里通過因地制宜創新形式,開展了村級議事“板凳會”、“法律和道德”勸解室、打造美麗庭院等“十大主題幫扶”工作,帶動村莊治理水平顯著提升,村容村貌明顯改觀,村風民風向好向善。
挖掘紅色文化,打造“紅色課堂”
“年,咱村的趙西林參加了抗日別動隊,后來與韓東振一起籌集經費,去了東北抗日。”11月28日,在紅河鎮韓家集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村史館內,伴隨著管理員韓平奎的深情講述,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生動地呈現在每一位觀眾面前。
九槐一楸、貞節牌坊、臺屋傳奇、九碾滄桑、一街三藥鋪……在韓平奎的講述下,這一個個故事串聯起了村莊多年的歲月滄桑。
據介紹,韓家集子村將鄉村記憶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建設了這座紅色記憶村史館,探索以老物件形式展示歷史傳承和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周邊村黨員干部和中小學校進行紅色傳統教育的基地,成為百姓家門口的“紅色課堂”。
昌樂有著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該縣把紅色教育基地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累計投資余萬元,建成20余處黨性傳承中心暨特色文明實踐站,帶動發展了理論大講堂61個、村史館15個、科普教育場所25處,形成文明實踐的“紅色矩陣”。
服務點單上菜,實現“無縫對接”
“抬頭、挺胸,注意踢腿的高度和手的位置。”11月29日上午,民族舞志愿者劉洪蓮正在陪6位學員加練舞蹈。“這個培訓項目的常規安排是每周日上午。但今天有好幾位民族舞愛好者在網上下了單,我們就專門把劉老師請來加節課。”昌樂縣尚善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理事長張效紅說。
正在進行的民族舞培訓項目,是昌樂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公益文化項目培訓活動的內容之一。張效紅說:“縣里有一個志愿服務‘點單+派單’服務平臺,我們根據平臺上市民‘點餐’需求和報名參加情況,針對性組織志愿服務。目前,中心已經開展了8個志愿項目,有20余名志愿者指導老師參與。”
據了解,昌樂縣為推動志愿服務精準化、品牌化發展,堅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融合發力”,在“愛昌樂”APP上搭建志愿服務“點單+派單”平臺,公示各級各類志愿服務隊伍信息,公布志愿服務項目,提供以“群眾點單+志愿者送單”為特點的志愿服務,實現了志愿服務與群眾需求的“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