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是公司對員工最好的福利
——參加新聞報道培訓心得體會
孫老師如約而至出現在公司組織的通訊員新聞報道學習培訓的現場。她的講課知識量大,內容豐富,緊密結合案例,滿滿的干貨,需要慢慢吸收消化。因為她知識涉獵廣泛,加上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參學人員腦洞大開,醍醐灌頂。我在從前曾經做過*報通訊員,寫過新聞報道,但很多年不寫,原有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夠了,所以我珍惜公司提供的寫作學習機會,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積極配合提問,恨不得一股腦兒兼收并蓄。
授課主要講了如下幾個知識點:細節決定文章質量高下;文章必須重視思想性與欣賞性;深入采訪才能寫出好作品;擬定一個醒目的標題文獻就成功了一半;要感動別人首先要感動自己;文章結尾主題要升華等等。
孫老師對寫文章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用她的原話講就是”定主題、搭架子、填內容”三步曲。別看短短九個字,卻道出了寫作的”真經”。第一定主題,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是文章的*魄。只有主題突出鮮明且有高度,文章才能有氣勢,高人一籌。這需要多看新聞,多了解世界形勢,多學習多思考,才能具備這個素養。第二搭架子,就是列提綱,就好比人的骨架。第三填內容,就是文章的”血肉”。是否行云流水、余音繞梁,需要靠語言文字功力了。有的人文章不美,說到底就是語言不過關。比如說,有一次我曾給一個文友修改文章,他文中有句話”你放屁!”我給他改成了”你騙人!”這就比較好。我說生活中口語確實有這樣表達,但文章里就不能這樣寫,影響美感。
文章細節處理很重要,關乎文章成敗。千萬文章乃至每一篇文章,能讓我們記住的往往都是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細節。比如說朱自清的《背影》,父親蹣跚著攀上月臺給我買橘子吃,之所以感動了我們,這就是細節的作用。我有個文友趙先生他曾經有一本書《我們的爹娘》,我是一夜沒睡覺讀完的。多年過去了,很多內容忘記,但我仍然非常清楚地記得有兩個細節。一個是父母第一次見面前,作者的母親偷偷爬上父親必經之路的樹上提前”相親”,如果看中了就見面,否則就不出現。僅僅一個細節就把母親的聰明機靈刻畫出來。還有一個就是作者在昌樂一中上學時,有一次過大周回老家,母親不在家,鄰居說去地里掰玉米棒子了。作者跑到玉米地,在外邊”喊娘”,母親從里邊回應”哎”,然后母親從里向外跑,作者從外向里跑,母子熱切相見的場景,一下子渲染出來,我認為這都是細節的功效。我個人理解,寫文章細節的處理,就好比拍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關于寫新聞稿件采訪,我的體會是,要想寫出精品,非采訪不可。前年我們村搞”戶戶通”工程,我覺得這是新農村建設的大好事,有必要寫篇通訊載入歷史。我先后回老家數次,采訪不下20余人,每次采訪談話都用小本子記錄下來。利用工作之余完成《通往金山的路》紀實通訊的寫作,后來被《中國鄉村》雜志首發,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