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孫歡歡陳海洲農民日報
“扛起鋤頭種地,放下鋤頭制琴”
在山東省昌樂縣鄌郚鎮是普遍現象
樂器產業全鏈條從業人員超人
占全鎮總人數的7%
其中農民占了絕大多數
農家小院屢屢接下國際樂器大單
產品銷往日韓、歐美、澳大利亞等
30多個國家和地區
……
鄌郚鎮生產的電吉他。來源:昌樂縣委宣傳部
近日
鄌郚鎮正式發布了
“鄌郚吉他”區域公用品牌
鄌郚是昌樂縣特色產業強鎮
共有樂器生產及配套企業家
年產以吉他為主的各類樂器成品余萬把
樂器配件余萬套
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
我們不妨來看看
“一把吉他帶火一個小鎮”的故事是如何書寫?
鄌郚鎮中心道路上的吉他造型雕塑。來源:昌樂縣委宣傳部
傳承50載,一項手工技藝歷久彌新
制作一把吉他
有八大工序
每個大工序則有二三十道小工序
一件吉他成品需要80%的手工
因此,這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就在于有足夠多的手工藝人
作為一個魯中小鎮
一不是原材料產地
二無前沿銷售渠道
這一技藝緣何在鄌郚傳承并發展?
昌樂昌韻達樂器有限公司的工人們在制造電吉他。新華社記者張力元攝
時間線回撥到年
來自青島的知青
在鄌郚公社創辦了
第一家民族樂器廠
鄌郚樂器產業猶如一顆神奇的“魔豆”
從一家集體企業破土而出
20世紀90年代
山東繆斯樂器有限公司落戶小鎮
正式站到市場經濟大潮的風口之上
昌樂昌韻達樂器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造吉他。新華社記者張力元攝
為學手藝
鄌郚樂器廠先后派4批
近30人去韓國學習吉他制造技術
越來越多的鄌郚農民
開始學會了吉他的相關工藝
之后
兩家企業的技術骨干、營銷骨干
紛紛出走、自立山頭
一時間,小型樂器企業在鄌郚迅速開枝散葉
一路發展到現在的規模
手藝成飯碗,一把吉他融入振興大潮
有著27年制琴生涯的秦繼鐸
曾是一家知名曼陀鈴品牌生產商的資深員工
在外多年的他
聽說家鄉在推動樂器產業轉型升級
他便毅然返鄉
創辦了五度音工作室
建起了高端吉他定制工坊
迪生樂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迪在自彈自唱,他的身后就是前幾天剛搭建好的演出舞臺。新華社記者張力元攝
類似秦繼鐸這樣的鄉村手藝人
在鄌郚還有很多
“一把吉他”融入振興大潮
除了帶動農民就業
“鄌郚吉他”還為鄉村增添了別樣色彩
設立手造工作室
組織樂器企業人才開展志愿服務
免費教鎮上的農民學技藝
教孩子彈吉他
吉他正在全方位融入農民文化生活
倡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乘“手造”東風
鄌郚著力打造“吉他小鎮”
今年3月
山東明確提出推動“山東手造”
按照產業化、國際化、數字化的要求
鄌郚推出了自己的“吉他小鎮”建設計劃
強化樂器全鏈條產業招商引資
打造“吉他小鎮”文化IP
從加工貼牌向自主品牌轉型
從B2B向B2C轉型
發展跨境電商、開展跨境貿易
鄌郚做強樂器產業的步伐
已然鏗鏘
連接歷史與未來
“鄌郚吉他”乘著此股東風
再次踏上新征途
作者:孫歡歡陳海洲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呂兵兵
原標題:一把吉他“彈”出十個億——看山東昌樂縣鄌郚鎮如何做大樂器產業
原標題:《這個鎮,用一把吉他“彈”出十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