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貧不與富斗,民不與官爭。一直以來,習慣了“士農工商”的我們卻被平地一聲雷炸得一個激靈:雷丁汽車創始人實名舉報當地縣委書記!
雖說現在已經是21世紀新時代,商人的地位早已超越“農工”,但是“士”因為手握實權,一直以來都是民眾們仰望的存在。
若與官斗,雙方調動的資源是完全不同的。一個赤手空拳,一個武裝到牙齒,一開始就處于劣勢之下,怎么打?
所以若不是被逼無奈,雷丁汽車的創始人必然不會出此下策。
那雷丁汽車究竟遭遇了什么?
在雷丁創始人李國欣的實名舉報信中,我們主要總結了兩點。
一、王書記不作為,導致雷丁汽車資金鏈斷裂
年初,在昌樂縣政府大力支持下,雷丁汽車以14.5億收購野馬汽車公司,其中的13億是由縣政府提供擔保的貸款。在此基礎上,雷丁汽車順利拿到新能源汽車資質,當時也成為昌樂政府的一項重大業績。
可雷丁汽車的實際銷售情況沒有那么樂觀,導致年7月,貸款陸續到期時,雷丁汽車還不起。
于是李國欣多次向王書記求救,愿意把企業一半股份無償轉讓給政府,懇求政府為雷丁提供抵押物續貸支持。但是王書記對企業“漠不關心”,各級政府部門沒有王書記的指示也“不敢作為”。
因為沒有昌樂政府支持,導致李國欣積極尋找到的投資機構信心動搖,答應的融資也沒有到位,雷丁汽車被逼到了停工停產的絕境。
二、王書記逼迫雷丁汽車做假賬
李國欣在舉報信中稱,王書記逼迫雷丁等當地大企業虛報企業工業產值和銷售值數,金額達數百億。
其中,僅年雷丁汽車集團就被要求虛報了46.83億元,虛報部分高于實際數值的2倍以上!
李國欣稱,前兩次并未配合,但地方政府有“決定企業生存”的權利,因為擔心得罪王書記,企業會被列入“失信企業”名單,影響企業征信,權衡利弊后萬般無奈只能服從要求進行虛報。
這兩點中,第一點,地方政府其實沒有為企業兜底的義務,所謂的“漠不關心”和“不作為”有待有關部門進一步核實。而真正有殺傷力的是第二點--“逼迫做假賬”。
其實“數據造假”這一現象由來已久,從上到下,這已經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中央也早有政策打擊和防范統計造假。
可是個別地方數據“水分”依舊很大。
究其原因,還是部分官員總想“走捷徑”,信奉向數字里要政績。
雷丁汽車這次“背水一戰”,也確實是走投無路了,背后是對于解決資金困境的渴望和急迫之情,暫且不說他能不能逆風翻盤,單說他現在敢于以商人之位硬剛官員,就是我們人民地位提升的標志,是這個社會的進步的標志!
我們很開心的看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成立省市聯合調查組立馬對此事進行了介入和調查。
我們靜待此事后續走向!
你對此事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