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縣民政局創新“整合資源有平臺、黨建引領有方向、活動開展有特色、服務過程有溫度、健全機制有保障”的“五有”模式,積極探索“專業+志愿+精細化”的照護路子,扎實開展紅河鎮困難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項目試點工作,通過專業化、規范化、精細化的殘疾人照護服務,滿足殘疾人的基本服務需求,實現了殘疾人基本生活“無憂”。
整合資源有平臺。統籌利用紅河鎮便民服務中心設施及人員等資源,高標準建成紅河鎮社工站、紅河鎮社區社會組織培育中心和未成年人保護中心,依托“一站兩中心”成立了紅河鎮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利用這個綜合性大平臺,充分發揮社工和社會組織作用,大力培育基層本土志愿服務隊伍、家庭志愿服務隊伍和學生志愿服務隊伍,目前已培育出24支志愿服務隊伍,發展本土志愿者余人,為就近就便為殘疾人服務奠定了人才基礎。同時,在鎮便民服務中心設立志愿服務窗口,為志愿者提供注冊、登記、咨詢、志愿服務時長記錄、證明出具等服務,進行志愿服務知識宣傳,把志愿服務陣地延伸到基層,營造濃厚的志愿服務氛圍。
黨建引領有方向。在殘疾人照護服務改革探索過程中,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為改革把好脈掌好舵。依托紅河鎮便民服務中心黨支部和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加強對社工人員和社區志愿者的教育和培訓。組織志愿者黨員成立志愿服務臨時黨支部,黨支部成員可列席紅河鎮便民服務中心黨支部會議,確保改革服務圍繞黨委的中心工作開展。同時,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作用,高標準推薦照護人員。在招募過程中,重點推薦黨員和群眾基礎好、具備黨員素質的群眾,今年共有44名黨員志愿者加入到了照護服務隊伍,有力提升了照護團隊的素質和能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依靠基層黨組織開展工作,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涌現出了宋洪剛等12位黨員模范。
活動開展有特色。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以“陽光守護,紅心助殘”為主線,陸續開展了“全國助殘日”關愛殘疾人行動、“濃情端午,愛心助殘”活動、“八一”退役殘疾軍人慰問活動、“喜迎二十大,情暖中秋,攜手相伴”走訪等一系列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助殘活動,為殘疾群體送去親情陪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服務的同時,把中國節日文化融入其中,讓活動真正走進服務對象心中。照護服務人員還為每個殘疾人家庭定制了一塊向日葵形狀式樣的石鐘表,寓意殘疾人照護服務是一項陽光事業,同時記錄每名志愿者陪伴服務對象、開展照護服務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提醒照護人員和服務對象珍惜時間。
服務過程有溫度。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探索“人文關懷+專業服務”技巧。在深入調查殘疾人群體服務需求的基礎上,每月為他們提供環境衛生清理、理發、剪指甲、做飯、洗澡、充話費、購買藥品等幫扶服務,配合談話談心、傾聽傾訴等心理慰藉,服務涉及服務對象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人文關懷和溫暖。特別是今年暑假期間由青少年學生參與成立的“青春愛啟航親子志愿隊”,加入到照護服務隊伍中,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熱情為服務對象送去了朝陽般的溫暖和活力,使服務對象感受到年輕志愿者的風采,享受到更加專業和精細化的服務。
健全機制有保障。積極探索隊伍建設、人員培訓、積分制管理、考核評價等一系列制度機制,不斷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能。在招募服務人員時,把“志愿服務”和“奉獻愛心”作為必要條件,上崗前對全部服務人員進行了崗前培訓,邀請濰坊市社工協會會長圍繞志愿服務理論、志愿服務知識和殘疾人照料方法等進行了詳細培訓。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每季度組織召開季總結暨服務培訓交流會議,解決問題,總結經驗,幫助服務人員樹立奉獻愛心、助人自助、助人為樂的服務理念。建立積分制考核制度,加強對照護服務工作的監督、檢查,認真聽取服務對象及周邊群眾的意見與反饋,將結果與服務人員補貼、評先樹優、志愿服務時長記錄等掛鉤,形成激勵機制,促進服務活動的長效開展。
昌樂縣民政局通過創新實踐“五有”模式,實現了殘疾人照護親情化精細化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殘疾人的家庭及個人衛生得到極大改善,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殘疾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發生重大改觀,逐漸形成了積極向上樂觀的生活態度;殘疾人及其親屬對社會的滿意度逐步提高,通過問卷調查顯示,殘疾人親屬的滿意度從1月份時的73.5%,提高到了現在的90%。試點以來,共開展常態入戶戶,窗口服務余人,開展個案工作個,開展社區活動50次,志愿者服務人次,累計服務時長小時,受益人群余人次。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張鵬通訊員張效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