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宗的重要意義。下面就一起去看看這些習俗,以供大家參考!
一、民間流傳六大掃墓習俗
1、不可在墓地照相
2、忌穿大紅大紫
3、外人不要參與他人的掃墓
4、身體不佳,時運不濟者避免掃墓
5、忌嬉罵,非議先人
6、墳頭長草必需修整
二、清明掃墓如何和孩子聊“死亡?
專家建議家長,利用清明節氣,可以帶孩子去祭拜已經故去的親人,看看墓碑,告訴他們這也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上墳掃墓過程中孩子提出有關“死亡”的問題時,家長可以大方地和孩子解釋,由此讓孩子從小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既要珍愛生命,又要正確對待死亡。
1、正面回答孩子的所有問題
對于孩子的死亡教育一定要做正面的回答,既然孩子們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們對這個問題有疑問,他們只是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已。
2、根據孩子性格“因材施教”
性格也很重要,對悲觀的孩子,要多給正面鼓勵;對過于樂觀的孩子,則要告訴其危險的存在。
三、幼兒有關死亡問題的“參考答案”
1、爺爺奶奶死了嗎?
奶奶(爺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她(他)會在遙遠的地方想著我們,我們也會想她(他)的,想她(他)的時候,我們就給她(他)燒燒香。每個人都會老,都會死的,就像花開了幾天后就會謝了,小動物病了、老了也會死的,這是大自然的一個規律。我們活著的人,就要好好地、快樂地生活著。
TIPS:家長不特別強化死亡的恐懼,孩子就沒有太多怕的概念。
2、死是怎么一回事?
答:就像自然界中花草樹木的死亡一樣,當人的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他就死亡了,他的身體就停止一切活動了。他不會再移動,不會再有感覺,不會感覺到快樂、饑餓、炎熱和寒冷;他不會再走路、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了。
TIPS:家長在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要注意用平靜、緩和的語音語調,既要保持科學,又不能冰冷生澀。不能為了渲染死亡的氣氛,而故意把聲音弄得低沉陰森。
3、爸爸媽媽也會死嗎?
答:是的,我們很多年以后會死亡,但那時我們已經很老很老了。現在,只要我們每天愛吃飯、愛運動,把身體養得棒棒的,就不會那么快死亡。
TIPS:當孩子明白死亡的含義時,大多數情況都會產生恐懼感。這時,應該舒緩孩子的情緒,給孩子安全感。
四、清明節的飲食文化習俗
1、青團子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而成。
2、馓子(sǎn)
“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3、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4、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克。(來源:綜合中國經濟網、行車指南)
(責任編輯:劉延佶蒙昌樂)
支持我們“請點贊”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