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12日訊(記者韓蓓蓓通訊員孫東東)為幫助企業解決招工難題,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通過政企聯動,創新勞務協作途徑,組織開展駐點招工、定點招工,更大規模引進優質勞動力資源來昌樂就業,緩解企業“用工缺、招工難”問題。
在昌樂縣鄌郚鎮一家樂器公司生產車間內,來自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的毛富田正熟練地加工著吉他配件。兩個多月前,毛福田和幾位老鄉一起從老家來到昌樂務工,成為經勞務協作來昌樂的首批務工人員。
“我們村多數人都常年在外打工。今年,我之前干活的工地還沒開工,我就一直留在家里等活。”毛富田介紹,“得知白河縣與昌樂縣簽訂了勞務合作協議,我就和幾位老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過來看看。”
經過培訓,毛富田和5位老鄉被安排到了這家樂器公司,主要從事樂器生產加工工作。
“我們第一次來昌樂打工,企業把伙食和住宿都給安排好了。不管是工作環境還是工資待遇都不錯,每個月有多元。”毛富田說,與以前主要干重體力活相比,目前的工作要輕松很多,收入也非常可觀。
和毛富田一樣來務工的白河縣老鄉還有40多人,他們在昌樂縣有一個共同的“娘家”,就是昌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勞務服務工作站。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難題,他們可以通過工作站進行反映解決。
“工作站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和維權服務,當他們受到不公平待遇時,由工作站負責協調解決。”昌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勞務服務工作站站長陳勝林介紹,“同時,我們要求所有用工企業,必須為來昌務工人員購買一份雇主責任險,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工作站結合新形勢下務工人員特點、務工需求及務工模式的改變,主要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在人社部門監管和指導下開展工作,先后建立維權流程、法律咨詢、保障服務等各項管理制度。
陳勝林的老家就在陜西省白河縣,對于家鄉父老外出找工、打工的情況,他非常了解。據陳勝林介紹,陜西省安康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生態保護是第一位的。自年退耕還林以后,當地百姓主要靠外出務工為生,每年外出人口在6萬至7萬人。
“工作站定期把濰坊企業缺工情況匯總,報給安康人社部門,由他們組織招聘。”陳勝林說,“我們還開展了用工定制業務。比如說,某個企業缺電焊工,就由安康在當地職教中心組織培訓,培訓合格后,直接把工人派到我們這里的用工企業上班。”
今年以來,昌樂縣認真落實服務企業專業制度,緊緊圍繞企業用工需求保障下功夫。昌樂不少企業有用工需求,白河有大批務工人員,經過實地考察,今年4月份,昌樂縣與白河縣簽訂勞務合作協議,同時解決了白河縣勞動力剩余和全縣企業招工難問題。這種勞務協作方式受到企業和勞務人員雙方的認可,白河縣陸續有多批次人員來到全縣務工。今年6月份,縣對縣協作升級為濰坊市與安康市人力資源服務合作,并成立了勞務協作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