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00許,昌樂縣朱劉街道北莊村村委辦公室內,昌樂農民職業培訓學校(昌樂職業農民講習所)外聘專家金維典正在為一屋子村民授課。“水肥一體化能適時、適量地滿足農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當天晚上,金維典為北莊村村民講授了水肥一體化的知識。此后,他還要為該村村民講授食品安全、土壤改良、品牌建設等內容。
每村12個晚上的理論授課、3個白天的田間地頭教學,包括金維典在內的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學校的60余名專家奔波在昌樂縣農村的田間地頭,為當地農民送去職業培訓。據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夏光富介紹,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學校采取“學校出菜單、農民出訂單、送服務上門”的雙向互動培訓模式,開展“菜單式”“結構化”“模塊化”教學,讓專家深入各社區、村、田間地頭、農戶家中,現場找準問題、解決問題。
6月7日,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學校的專家劉龍勝準時來到昌樂縣營丘鎮和平樓村,為村民們上了一堂大姜科學種植課。原來,這個村有種植大姜的傳統,但種植技術不如周邊縣市,產量及售價都低于其他種植區。為此,他們主動找到了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學校,希望找專家為種植戶支招。
三年前,昌樂縣寶都街道東西王村“兩委”也主動找到了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學校,希望學校能夠到該村授課。經過近三年的培訓,東西王村有名村民接受了職業培訓,種植觀念有了改變。
村民王立明平日在家以種植菜椒為主業,在年接受培訓后,做出了一個讓家里人不理解的舉動。“經過職業培訓,我認為種地要加大機械投入,就瞞著家里購入了一臺小型開溝培土機。這樣以來,不但自家的菜地開溝培土既標準又省力,我還將機器出租出去,讓周邊村民都受益。”王立明說,有更新思維才能當好職業農民。
農民職業培訓,技能培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轉變他們的思維。昌樂縣五圖街道馬家龍灣村村民馬清海,原先守著10余畝土地,卻長不出“金疙瘩”。經過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后,馬清海如今成立了合作社,為村民搞農資團購,并通過
據介紹,為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昌樂縣農民職業培訓學校組建3—5人科技試驗示范小組,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去年,他們在東西王村試驗富硒西瓜15畝,為15名農戶免費提供每戶1畝的富硒肥料,引導發展功能農業,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今年,在示范帶動下,學員們共發展了畝富硒西瓜,每畝收入高于普通品種多元。
NEWS
新聞速遞
●中央、省、市各大媒體集中報道昌樂縣退伍軍人劉洋明勇救墜樓兒童事跡群眾紛紛稱贊
●6月19日《濰坊晚報》通版聚焦鄉村旅游發展的“庵上湖模式”
●6月13日《濰坊晚報》報道昌樂城管主動上門幫扶執法所遇違規困難戶事跡
●6月9日《濰坊日報》2版倒頭條對我縣選派“第一書記”助推鄉村振興進行報道
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