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是風箏的發祥地,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為國際風箏聯合會組織總部所在地,也是“國際風箏會”慶典活動的固定舉辦地點,所以也稱作鳶都。
1、晏嬰,字仲,謚平,也稱晏子。春秋時齊國夷維(山東高密)人,齊國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于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公元前年,其父晏弱死后,繼任齊卿,歷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與晉聯姻,曾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傳世有《晏子春秋》一書,當是戰國時人搜集有關他的言行編輯而成。敢于犯顏直諫,糾正國君的錯誤,提倡節儉并且自己能身體力行。靈公,莊公、景公三帝,均在齊國為官,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傳說晏子五短身材,“長不滿六尺”,貌不出眾,但足智多謀,剛正不阿,為齊國昌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2、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
3、王曾(年-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仁宗時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為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諫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后罷知青州。景祐元年(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寶元元年(年)卒于鄆州,年六十一,贈侍中,謚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年電視劇《大宋奇案》中,張呈祥曾飾演王曾。
4、翟鑾(~年),字仲鳴,祖籍青州府諸城(今山東諸城)人。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內閣首輔。弘治十八年舉進士,改庶吉士。正德初年,授編修。嘉靖繼位,升為禮部右侍郎。六年(年),升為內閣大學土,以吏部左侍郎入值文淵閣,皇帝親賜“清謹學士”,以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二十一年,鑾為首輔。時已加少保、武英殿大學士,進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二十六年,卒于家,謚號文懿。
5、趙明誠(-年),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龍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鑒賞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生于宋神宗元豐四年(年),卒于宋高宗建炎三年(年)。趙明誠21歲在太學讀書時,娶李清照。崇寧四年(年)十月授鴻臚少卿。大觀元年(年)三月,趙挺之去世,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后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年)任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于建康。
6、劉熙(生卒年不詳,約生于年左右),男,或稱劉熹,字成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官至南安太守。東漢經學家,訓詁學家。生當漢末桓、靈之世,獻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據陳壽《三國志》說,吳人程秉、薛綜、蜀人許慈都曾從熙問學。著有《釋名》和《孟子注》,其中《釋名》是我國重要的訓詁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響。劉熙的《孟子注》,今已不傳。
7、賈思勰(jiǎsīxié),北魏時人,漢族,北魏末期和東魏(公元六世紀),益都(今山東省壽光市西南)人,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杰出的農學家,所著《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種植菜蔬果木、養殖畜禽魚類到各類食品加工的技術知識,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系統專著,對中國古代漢族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臨淄區在淄博市齊城農業高新開發區在萬畝農業示范園內建館以志紀念,表彰他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
8、趙挺之(—)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熙寧三年()進士(《石林燕語》卷三),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初,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察御史。元祐四年(),坐不論蔡確,出通判徐州,移知楚州。入為國子司業,歷太常少卿,權吏部侍郎,除中書舍人、給事中。徽宗即位,為禮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力主紹述之說,排擊元祐諸臣不遺余力。崇寧元年(),由吏部尚書拜右丞,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五年(),進拜尚書右仆射(《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一)。既相,與蔡京爭權,屢陳蔡京奸惡。大觀元年(),蔡京再相,趙挺之罷相,授佑神觀使(同上書卷一二)。未幾,卒,年六十八,贈司徒,謚曰清憲。《全宋詩》卷八七五錄其詩三首。《全宋文》卷二一〇七收其文十七篇。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一〇二、《宋史》卷三五一本傳。
9、張擇端(生卒年月不詳),字正道,漢族,瑯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10、劉應節(~),宇子和,明中期大臣,濰縣(今寒亭區)劉家莊子村人。年(嘉靖二十二年)鄉試第一,年(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任戶部廣東司主事。年(萬歷四年)回到家鄉。回鄉后,他出資修建了“麓臺書院”,并親自講學。他不僅為官清正,善于作戰,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寫了很多文章,其中《薊門奏議》、《沿邊軍籌》、《白川文集》等頗有水平。年歷歷十九年)去世。吊唁者絡繹不絕,萬歷皇帝遣使憑吊,并追贈他為太子少保。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戳戳戳“分享”給好友們吧!支持小編,點贊和在看哦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收錄于話題#個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