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巨洋水注》考略
A
○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
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目末,王韶之以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逕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言朱虛城西有長坂遠峻,名為破車峴。城東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類,音從字變也。
巨洋水,又作巨蔑水、巨昧水、洱水、渳河、具水、瀰水,即今山東境內彌河。源出臨朐縣沂山西麓,北流徑臨朐縣東,又北經青州市東,又東北流徑壽光縣界,東北入海[1]。
破車峴,《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認為破車峴即穆陵關。在今山東沂水縣北。《水經·巨洋水注》:“朱虛城西有長坂遠峻,名為破車峴。”《元和志》卷10臨朐縣:“破車峴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按,峴高七十丈,周回二十里,道徑險惡,因名破車峴。”[2]臨朐縣地方文史學者王新生先生認為按方位、間距標示,破車峴應在今柳山鎮之洪山嶺。[3]按上述酈注“朱虛城西有長坂遠峻,名為破車峴”比對穆陵關遺址(沂水縣關頂村)所處方位結合百度地圖等綜合校驗,顯然《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元和志》等將破車峴與穆陵關混為一談是錯誤的。按朱虛縣故城(臨朐縣柳山鎮城頭村)所處的位置。本文姑從王新生先生所論。而比對百度地形圖(如下圖),初步推析破車峴約今臨朐縣柳山鎮城頭村西,福山一帶。而結合地名淵源考量,位于福山東南的西陡崖村與東陡崖村,很可能便是因上述注文“長坂遠峻”的地貌特征而命名的。
穆陵關遺址位于臨朐縣與沂水縣交界的沂水縣關頂村。穆陵關為“齊南天險”,是齊國南境的重要門戶,東周時期東南各諸侯國通往齊都臨淄最便捷的交通要道之一。在西周初年,穆陵關只稱“穆陵”。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叛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這里面的地名“穆陵”即后來的穆陵關……臨朐地方學者宮德杰認為齊長城穆陵關段主線的修筑時間約在戰國中期,田氏代齊之后修筑。據《水經注·汶水》:“汶水出朱虛縣泰山,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連瑯琊巨海,千有余里,蓋田氏之所造也”。臨朐漢代稱朱虛,“朱虛縣泰山”。經考證,“朱虛縣”位于今臨朐縣東南,其故城“朱虛故城”即今臨朐縣柳山鎮城頭村朱虛故城址。朱虛故城址西距沂山僅30公里。汶水有多條,而特指出朱虛縣的汶水即發源于沂山,流經漢代朱虛故城址的汶河。這里的“泰山”指的就是沂山,沂山自古有“東小泰山”或“東泰山”之稱。齊長城的主線,即由沂山西麓的下龍灣、周家莊、水石屋順山而上至沂山玉皇頂,從玉皇頂翻山,經沂山東麓的桲根腿村到達穆嶺關。“西接岱山”當指泰山。[4]。
凡山,即丹山。在今山東臨朐縣東三十六里。《史記·封禪書》:“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漢書·地理志》瑯邪郡朱虛縣:“凡山,丹水所出,東北至壽光入海。”疑凡山為丸山之訛[5]。
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逕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逕縣,合西丹水而亂流,又東北出逕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而為渚。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逕平壽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逕望海臺東,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丹水,在今山東壽光市境。有二源:一出昌樂縣南方山,為東丹河;一出臨朐縣東北丹山,為西丹水。俱東北流徑昌樂縣西北合流,又東北經壽光市會堯河,東入濰坊市北境注于白狼河。《水經·巨洋水注》:朱虛城“東北二十里有丹山”,為丹水所出。“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也”。[6]
劇縣故城。本紀國,戰國齊劇邑,西漢初置縣。治今山東壽光市南。西漢為甾川國治,東漢為北海國治。西晉屬東莞郡,南朝宋及北魏、東魏屬北海郡。北齊廢。[7]紀國故城位于山東省壽光縣紀臺鎮紀臺村、黃孟莊、馮家莊周圍,系東周、漢遺存。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南北長米,東西寬米。年勘探發掘東北城角。現殘存有城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漢代城墻三段,共長米,殘高2~5米,寬5~15米。黃褐土分層夯筑。已探明城外四周均有護城河,寬20米左右。城內文化堆積厚約1~3米。東北部有一土臺,現長67米,寬52米,高約12米,黃花土夯筑。臺東南角暴露有大量漢代磚瓦及石柱礎。采集有戰國時期泥質灰陶樹木雙馬紋半瓦當、篇殘片和漢代泥質灰陶缽口、罐口、碗口、卷云紋“長樂未央”瓦當、花紋方磚等。紀,周國名,姜姓,侯爵,春秋時滅于齊,在今山東壽光縣南。《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代夷。”應劭曰:“古紀國,今壽光縣紀亭是”。《齊乘》載,紀城,在壽光縣南三十里,即劇城也。清康熙三十七年()《壽光縣志》載為春秋紀城,漢劇縣治所。[8]
渏水、渏薄澗,大圩河,最早叫做渏水;地方學者稱清代文人郭麐久居大于河下游河畔楊家莊,修建楊峽別墅,在其聽渏山房里寫下大量竹枝詩,其中有一首專門寫大于河的:“渏水發源渏薄澗,土名今作大于河;若教不考《水經注》,難辨千年已后訛”。渏水后稱大圩河,之后又稱做大于河,沿用至今[9]。
平壽縣,西漢置,屬北海郡。治所在今山東濰坊市西南(今濰城區平壽村附近[10])。東漢屬北海國。《后漢書·張步傳》:張步為耿弇所敗,自劇“退保平壽”,即此。西晉為北海國治。北魏為北海郡治。北齊廢。唐武德二年()復置,屬濰州。六年()省。[11]
[1]來源:《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1-7畫》
[2]來源:《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8畫以上》
[3]《水經巨洋水注》考釋王新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朐縣委員會學宣文史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第20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朐縣學宣文史委員會,.11,第頁
[4]宮德杰:齊長城要隘穆陵關,《中國長城博物館》,年第4期,中國長城學會專題資料匯編
[5]來源:《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1-7畫》
[6]來源:《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1-7畫》
[7]來源:《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
[8]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山東分冊》(下冊),測繪出版社,-06,第頁。
[9]新浪新聞歷史看點:濰坊市區的幾條河,年0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