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跟《哈利·波特》里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錄取通知書上的火漆是一個道理嗎?”
正在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堂里舉行的“芥子須彌——上海博物館藏封泥展”上,有年輕參觀者了解何為封泥之后,竊竊私語作這樣的類比。
記者了解到,相較于對封泥的陌生,如今一些年輕人更津津樂道《哈利·波特》中出現過的西方中世紀廣泛使用的火漆——不同于當時人們用來為書信文件保密,如今的火漆在年輕人眼中成為一種頗具儀式感的文創產品。
明明比西方火漆出現得早很多,封泥為啥沒能在中國年輕人心中留下印象?一些業內人士坦言,對傳統文化一些門類還需進一步研究、展示,對傳統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開發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今年云南古滇國考古出土大量簡牘封泥
“冷門”需進一步推廣
如今陳列在上海博物館一樓大堂的一枚封泥上,在寬3.35厘米、高2.48厘米的凝結泥塊上,凸起“菑川廄長”四個字,菑川為西漢王國郡名,位于如今山東青州市東北部及昌樂縣、壽光市西部等區域,而廄長則是掌管馬匹飼養和車馬管理之職的人——一枚封泥,是古人特別是官方傳遞簡牘、物品時的最后程序。在包裹捆扎后,“發件人”在封閉交接處糊上泥團,敲上印章,既能防止私拆,也能證明來源。
正在展出的“菑川廄長”封泥
此次展出的封泥大多為秦漢時期的文物。據悉,封泥從兩千多年前就在中國廣為運用,直至南北朝后期紙張普遍使用后才被取代。不過這種在較軟的材質上蓋上印章,待其凝固封閉的做法后世仍在使用,例如南宋詞人陸游所寫的《訴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中就有“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的詞句。而云南博物館展出過的宋代大理國梵文火漆印封,整體呈金黃色,印封上除文字外,還有花朵、鹿等圖案,與如今年輕人熟悉的西方火漆已非常相似,甚至有一種說法認為西方的火漆就是中國經印度傳入歐洲。
但相比封泥的悠久歷史,其受到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