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后的巢蜜“雜質”,就是神奇的蜂蠟
巢蜜就是連帶蜂巢的蜂蜜,是蜜中精品,也是古代貢蜜中最受歡迎的蜜種。巢蜜又分脾蜜和格子蜜兩種。巢蜜屬脾蜜,脾蜜的生產是自然現象,因外界蜜源植物流蜜特好,蜂巢全部裝滿,蜂蜜已經釀造成熟。即在“倉庫”已滿,無處存放的情況下,蜜蜂利用蜂巢頂部與蜂箱大蓋之間的空隙,用純蜂蠟構造的不規則蜜脾。
這種蜜脾是%的天然成熟蜜,蜜蜂用蜂蠟將其密封,隔絕空氣。這種巢蜜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可以存放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質量不變。
蜂蠟是朝堂妙用專享的上等蠟燭
關于巢蜜中的蜂蠟,也成蜜蠟,最早的文獻記載,是首推晉人葛洪(-)所著的古小說集《西安雜記》。“西安”是指西漢的京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全書所記多為西漢(前-公元25)逸聞佚事。該書記載:“南越(今廣東,廣西)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帝大悅。”蜜燭(蜂蠟)當為蜂蠟制成的蠟燭,將它作為殊方異物獻給皇帝,而且受到皇帝的賞識,可見蠟燭在東漢尚屬稀世之珍。
晉人張華(-)《博物志》也說到“至夏開器取蜜蠟。”南朝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的注釋中說得更清楚:“(蠟)生于蜜中,故為蜜蠟。蜂先以此為蜜蔗。煎蜜亦得之。”這里連取蠟的方法已作了交代。蜂蠟涂在木屐(鞋、也有草制或帛制的)上防潮。專家曾研究的《晉書·沅孚傳》上即有記載。上述史料說明,我國利用蜂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年以前。在緬甸、馬來西亞東南亞地區的廟宇,人們使用的蠟燭原料即為蜂蠟,這種材料制作而成的蠟燭,燃燒無煙塵,虔誠香客燒香叩拜時間再久,都不會有熏燜之感。
蜂蠟在裝裱中的妙用
裝裱書畫用蠟,宜用黃蠟、白蠟摻半加熱熔化,待冷卻后凝成塊狀蠟板作為砑畫潤滑劑最為合用。據明·周嘉胄《裝裱志》載“碑帖冊葉之偉觀而能歷久無患者,功系硬殼。工倍料增,不敢厚望于裝著。余裝有碑帖百余種,冊頁十數部,皆手制硬殼。糊用白及明礬,少加乳香黃蠟,有用花椒百部煎水投之……”可見,用蜂蠟作為裝裱材料,既能防蟲蛀,又堅硬無比,而且由于蜂蠟的特性,干后用砑石砑平,既光滑,又美觀,永無蠹蝕。
巢蜜不要用水沖調,可直接干吃
巢蜜應該直接用刀切開后咀嚼著吃,不應用水沖調,因為巢蜜上有豐富的蜂蠟,而蠟不溶于水是嘗試,如果用水沖調,就會形成糊搭搭的樣子,不美觀,也難以食用。
巢蜜吃完后的“雜質”,也可以直接吞掉,因為這個“雜質”就是蜂蠟,而蜂蠟可以治療某些疾病,在我國古代的藥物學著作“本草”和農書中早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說蜂蠟“主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瘡,益氣,不饑耐勞”,最后,甚至說到可以作為救荒食品。《四時纂要》(大約成書于唐末或五代初)記載有蜂蠟制成的烏金膏,是治療惡瘡腫毒的外用藥。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認為它有“養胃”、“止泄痢”的功效。
—END—推薦閱讀
警察打開路邊賣蜂蜜人的蜂箱,嚇出一身冷汗!里面竟然是……
女吃王漿三大好!
你倒掉的“白糖”,其實是蜂蜜的“精華”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收錄于話題#個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