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wǎng)濰坊12月13日訊(通訊員郝際文)濰坊全市“四個城市”建設(shè)動員大會強(qiáng)調(diào),打造產(chǎn)業(yè)強(qiáng)市、文化名市、活力城市、品質(zhì)城市,為順利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強(qiáng)市目標(biāo)提供堅強(qiáng)保障。會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曙光在著力打造文化名市時要求,深度挖掘和宣傳推介與濰坊有關(guān)的成語典故,不斷提升濰坊的知名度和美譽(yù)度。濰坊昌樂縣寶都街道作為“古城新街道,昌樂核心區(qū)”,不僅環(huán)境優(yōu)美、產(chǎn)業(yè)發(fā)達(dá)、宜居宜業(yè),而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請看成語典故與寶都街道。
“危在旦夕”
“危在旦夕”是一句發(fā)生在咱們昌樂縣寶都街道,且和孔融有關(guān)的成語。說到孔融,大家會很自然的想到“孔融讓梨”的故事!度纸(jīng)》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即出處于此。
那么,“危在旦夕”這句成語如何發(fā)生在寶都街道?孔融和寶都街道又有什么關(guān)系?
那是在東漢末年。公元年,孔融出任北海國相,人稱“孔北!。那時北海國下轄18個縣,涵蓋今天的濰坊市境域以及萊州市西部。說來這北海國的國都位于劇縣,就在今天的昌樂縣寶都街道高家河、戴家莊一帶。
當(dāng)時的北海國,是黃巾軍起義鬧的最兇的地方?兹谧鳛檫@里的地方行政官,出兵屯駐都昌,結(jié)果被黃巾軍的管亥部包圍?兹谝娡粐鸁o望,形勢危急,只好請東萊人(今龍口市)太史慈向平原國相劉備求救。太史慈見到劉備后,說:“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見《后漢書·孔融傳》)。
那時,劉備和孔融雖為“同級干部”,但劉備“出道”不久,名氣還不大。而孔融作為“建安七子”之首,早已名滿天下,“粉絲”眾多。見到“大腕兒”有求于自己,劉備很是吃驚地說:“孔北海乃復(fù)知天下有劉備邪?”于是,劉備“遂遣兵三千救之。賊乃散走”。
這也是《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的故事。同時,這個故事也留下了“危在旦夕”這句成語。意指危險就在早晚之間,后來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危險就在眼前,情況十分緊急。
孔融在北海為相六年,如《后漢書》所記,他“收合士民,起兵講武”、“立學(xué)校,表顯儒術(shù),舉賢良”,深受百姓愛戴。
“捫虱而談”
“捫虱而談”這句成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該典故的主人翁是被范文瀾稱為“將相群中第一流將相”的昌樂寶都人王猛。
王猛,字景略,生于公元年,北海劇(今昌樂縣寶都街道,縣治在該街道的高家河、戴家莊一帶)人,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王猛出身貧寒,曾以賣畚箕為業(yè)。但他“博學(xué)好兵書,謹(jǐn)重嚴(yán)毅,氣度雄遠(yuǎn),細(xì)事不干其慮!惫,東晉荊州鎮(zhèn)將桓溫北伐,駐軍灞上。此時的王猛,只是一個寒士,他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到桓溫的大營求見,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摸尋身上的虱子,一面縱論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他的見解和神態(tài)讓桓溫感受到他的非同凡響。后來,王猛被網(wǎng)羅賢才的苻堅重用,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tǒng)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他成就的偉業(yè),連同他的“捫虱而談”典故流傳下來。自此,在許多文人雅士那里,捫虱不僅不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情,反而是一件風(fēng)雅的舉止,捫虱而談也成為言談不凡、態(tài)度從容不迫、無所畏忌的代名詞。就連當(dāng)代偉人毛澤東,在延安時也曾當(dāng)著斯諾和林彪的面,寬衣捫虱,斯諾將此寫進(jìn)了他的《西行漫記》里。
“東閣待賢”
昌樂縣寶都街道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涌現(xiàn)出了三國時吳國重臣滕胤、“功蓋諸葛第一人”的王猛等將相!皷|閣待賢”的成語典故,則與出生于寶都街道的“布衣丞相”公孫弘有關(guān)。
公孫弘,字季,西漢柳泉國人。這柳泉國屬于侯國,在今寶都街道南流泉村和北流泉村。這里三面環(huán)水,綠柳繞岸,因此被稱為“柳泉”。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因他視公孫弘為偶像,就把“柳泉”改為“弘陸”,以紀(jì)念公孫弘。后人取源遠(yuǎn)流長之意,又改名為“流泉”。
公孫弘年輕時曾為獄吏,后因犯錯而被免職。他40多歲開始潛心研究《春秋公羊傳》,由于學(xué)習(xí)刻苦,很快成為著名學(xué)者。漢武帝時,63歲的公孫弘被任命為丞相。據(jù)史料記載,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甚多,但他卻身穿布衣、食不重肉。因此,被稱為“布衣丞相”。
公孫弘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深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為廣招賢才,他特地在自家庭院的東邊開了一個小門,建了房舍,用于招才引智,吸納各地有才能的人,讓他們?yōu)閲鲋\盡力。他用自己的俸祿,供給這些有才能的人,以至于自己家無余財。這就是“東閣待賢”典故的來源。
由于公孫弘廣開賢路,接納人才,這一時期人才濟(jì)濟(jì),成就了西漢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后來,“東閣待賢”這一典故,用來指廣開賢路,款待、招納人才。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說的是伯夷、叔齊兄弟倆兒的故事,出自《史記·伯夷列傳》。這哥倆兒是商朝末年,孤竹國(位于今河北東部)國君之子。他們的老爸臨終前讓叔齊“接班”,但叔齊卻讓給老大哥伯夷做國君。倆人讓來讓去,索性一塊兒離家出走。孤竹國人只好“立其中子”,也就是讓老二接了班(按照古人“伯仲叔季”的排序,從名字上可以推測,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家里還有一個叫仲什么的老二)。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于是便一起投奔。西伯昌去世,周武王繼位后,便開始了討伐商紂王的事業(yè)。當(dāng)周武王的大軍開拔到今河南孟津一帶時,兄弟兩人趕緊騎馬趕去,建議立即停止對商紂王的動武,并批評周武王此舉是不孝不義。周武王的手下一聽,敢辱罵領(lǐng)導(dǎo),那還了得,立馬拔出劍來要?dú)⑦@哥倆兒,幸虧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說:“這倆人是有義之人。”要求將士們不要為難他倆兒。
商朝滅亡,天下歸為周朝后,伯夷、叔齊認(rèn)為這是一件可恥之事。于是,哥倆一路向東,來到了今屬昌樂縣寶都街道的丹水河畔,那時屬東夷之地。在這里,兄弟倆兒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不食周粟。粟,就是小米,泛指糧食!安皇持芩凇保褪遣怀灾艹蟮厣铣霎a(chǎn)的糧食。既然不吃糧食,他們就“采薇而食”。薇,俗稱“野豌豆”,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他倆兒就靠吃這種草本植物的種子為生。
后來,住在丹河附近的一位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采食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于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哥倆兒就離開丹水河畔,來到在今昌樂縣城東八九里地的首陽山上隱居了下來。最終有一天,哥倆兒餓死在首陽山。
今天,在首陽山上仍留有“夷齊祠”,以表彰他們的品格氣節(jié)和精神美德。在首陽山腳下的十里堡村大街上,據(jù)說曾立有大石碑一方,上刻:“幾根傲骨頭撐持天地,兩個餓肚皮包羅古今”。此碑雖已失存,但這兩句話仍在民間流傳。
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www.lxswo.cn/clxxs/15041.html